题目:道德冷漠的背后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道德危机及其解决策略
稍有留意,不难发现,怪事层出不穷年年有,但近些年来是尤为突出。
新闻报道一条接一条,问题的严重程度日渐逐增。
你会发现:社会上最难做的是好人,昔日的助人为乐,改为了今日的助人害己。
道路上血泊中的生命没有人敢伸出援助之手;现今房价居高不下,父母奋斗了大半辈子,买下的房子,儿子结婚入住,两个老人却无福可享;法庭上的案件更是新奇,有子女不孝的,要求赡养费的,还有一种父母告子女“啃老”的。
这些都共同反应出我国当前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道德危机严重。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我国时下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的社会,各种矛盾在激化和调和中斗争。
一起规范都在不断的摸索变化中。
我国目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二者的关系极为不稳定,时而国家的权利占优势,出现社会国家化的现象。
如今的道德冷漠,社会道德出现裂痕。
危机现象实际上也属于一种社会力量高于国家权利,从而导致其占有主导地位,进而致使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影响了社会道德观念,社会道德感淡薄等,社会道德危机严重。
对我国社会道德健康发展提出了挑战,给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设置了重重障碍。
原因浅述
社会道德危机的发展出现了偏离轨道的现象。
这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不太正常的现象。
社会道德危机的出现是转型社会的一种产物。
这个问题的产生有其孕育的土壤,为其产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可能性。
从社会的角度可有以下方面:
社会大众的从众现象。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
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与自愿与群众中多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的现象”。
①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边注定中国人有共同的价值判断,道德准则作为基础,人们不断的力求与他人保持一致。
如果个人与社会大众主题的行为不保持一致,个人就会与社会大众出现脱离现象,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压力。
社会的个人便会自然产生恐惧的心理,最终迫于压力,总会与社会保持一致,因而便会引起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不断的到更多社会成员的默许和实践,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危机问题产生。
社会强化的必然结果。
“强化是给予某种奖励或惩罚,增大或减少某行为的发生。
”②社会大众的行为时相互学习而得的,而这个过程中又是通过强化来实现的。
社会某一社会问题产生后,人们或是亲眼目睹,或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间接获得,社会对这一问题做出的行为发出主体的奖励或惩罚便成为社会大众去模仿或不去模仿的理由。
类似问题多次发生后,社会对其的反应便会不断地强化人们的看法,思想是行为指导,行为时受其支配的。
强化了的社会道德冷漠,一步一步将我国的社会道德推向危机,使之岌岌可危的境地。
亟待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采取相关行动对其进行改善和解决。
社会道德冷漠的背后存在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又有社会逍遥之称,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下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降低的下降。
”③公车上,乘客的物品遭遇小偷,有不止一个人看见,却很少有人实施阻止,当乘客无意间察觉时,大声呼喊求救却是遭来绝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
社会大众的冷漠,是因为在人群中,个人会寻求他人的行为作为参照,由于人多,个人的责任意识会相对打折扣,自责程度降低,因而导致社会助人行为大为降低。
这也是社会道德危机产生的原因。
社会道德危机产生从国家的层面看,主要是由于国家未能够及时对社会冷漠加上调剂和有效的处理而引起的,当社会冷漠现象初现时,国家未能及时有效的发现并给予解决,这给其成长提供了可能,造成其迅速发展,进而引起了社会危机现象,国家的职能未能履行好,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
社会道德危机实质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方面提出了疑问,反映出国家责任的分散。
解决途径探索
社会道德危机产生也是有事实,悔之无用。
如今的唯一的办法,即为寻求解决途径,以减少其对社会的影响和缩小它对社会大众造成的伤害。
解决的方法进行了以下途径的探索。
国家应加强教育宣传。
教育是一个传播思想进行行为有效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和家庭教育之分,二者应相互结合。
学校的教育内容应积极且正确;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努力做好榜样作用。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
意识。
此外国家应该加大宣传作为教育的积极辅助工具,确保效果。
国家对社会的行为以强化和奖励,促进社会良好。
行为的产生,社会道德冷漠是社会大众对社会行为的歪曲认识理解,进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因而要减轻和消除社会道德冷漠,社会道德危机。
国家的奖励机制是一个极为有效的辅助工具,从外部对其进行刺激,引导社会大众的道德感“复位”,不断强化和解除社会道德危机,促进社会恢复正常,确保我国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序进行。
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体,要顺利实现有效解决社会道德危机问题,从社会方面看,可以有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主流道德观,以指导社会成员的行为。
正确的道德观念是行为的主导因素,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一个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观引领着人们展开正确的行为,不断地推动社会道德感走上正确的轨道,恢复社会的稳定和正常。
(二)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共同为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努力,个人是社会的组成单位。
社会道德的冷漠是一个个人的冷漠泛化而共同造就的。
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者,个人用该做到从“心”审视道德,凭着“良心做事”,静下心来仔细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切实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共同为解除社会道德危机而献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的任何事情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但在面对社会道德危机问题上,国家和社会应该各施其职,各自发挥各自的能动性,不可越权。
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都不是社会道德危机解除的有利土壤,只有国家与社会
的关系正常,才能真正解除社会到的危机。
注:①“从众”现象出自《社会心理学》。
②“强化”现象是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新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出自《普通心理学》。
③“社会惰化”是社会的一种不良现象。
出自《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参考书目:《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
《普通心理学》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
《国家心理咨询师教程》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