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2)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2)

分析社会道德冷漠现象
法学C122班张峰 128509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

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道德冷漠原因理性分析对策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越来越不懂感恩。

例如现在较为常见的,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对于那些社会各界资助过他们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当然,并没有一种知恩图报的心理;大学生对于父母也没有一种感恩和孝顺的意识。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再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乐趣或义务。

我们不难看到一下几种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3.英雄缺失。

现今的社会里人性冷漠,曾经被我们所称颂的英雄人物也越来越少。

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

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

在这几年中,中国灾难不断,面对灾难,我们看到了同胞们团结起来度过难关的信心以及行动。

但是,我们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

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

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

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5.邻里冷漠。

以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随着那一道道冰冷的铁门,锁住了都市人的心灵,更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邻居之间变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而也正由于邻里之间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会引发诸多的矛盾。

6.职场冷漠。

许多职场新人都在抱怨职场的冷漠,每个人都那么的无情,你有难,不帮忙就算了,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职场新人们还会吃闭门羹,一股热情的工作劲即刻被泼冷水。

而对于职场老手来说,则有另一番见解。

他们认为,首先,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利益之下,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与你方便,携手并进?再者,冰冷无情有时并非不好,在某种状态下,它也是专业敬业的代名词。

职场如战场,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

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

“道德冷漠”源于对“道德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误解。

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一直故意夸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于道德的功利性被隐而不谈。

事实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全否认利的存在和价值,只是更多时候,我们断章取义,片面夸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让人误以为要道德就不能谈利益。

也正因为此,道德问题层出不穷。

尽管说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道德本质上还是功利的。

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

所谓正义,最一般地说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与此种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适宜的道德品质。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这些负面影响扩散开来,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

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心理机制影响。

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

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

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识,导致社会公德冷峭。

当前,社会道德呈现必然的冷峭现象,也与公家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

当前,在社会公共糊
口中,一个凸起问题就是部门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规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视,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觉。

有人认为,社会公共轨则给自己的行为带来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视为对自己的不需要约束,从而不愿意自觉遵守。

这样一来,原本是约束所有人的轨则最后却可能成为只约束自觉遵守公德的人的轨则。

从人的成长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虽然逃避了在某种奸细作形面前自己应尽的道义与责任,避免了个体可能承担的风险与道德成本,可是,从久远来看,必然会使白己酿成具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热情、爱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冷峭心态的人。

2.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

可以必定地说,非论什么国家、什么处所,城市有见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临危不惧者。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因为思惟境界分歧,价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养的水准分歧,他们在措置碰着的问题时的立场和步履也分歧。

所以,社会上呈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异。

我们没有需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工具,就对社会失踪去抉择信念,对社会公德的培植失踪去抉择信念。

3.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

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处所,在践行根基社会公德方面也经常呈现令人失踪望的现象。

面临现实,正确的立场理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用极悲不美观,积极介入社会公德培植,鼎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五.对策
1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

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

每一年,央视的《感动中国》不错,但是,媒体在做公益广告和宣传时应该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传的多样化,在社会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净化心灵,不做一个道德沦丧者。

2.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

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会的问题,更加不能再做“马后炮”必须在事情未发生使进行约束和管制,使其防患于未然。

并且必须加强严惩,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建造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

同时,要加强
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有道理和依据的。

所以,党员、国家官员必须首先加强自己的个人品德的修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这就要要求国家在选拨人才的时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

要求国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强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

孟子曾说,性本善。

中国多年沿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尊老爱幼、爱国主义等方面的还是可以的,但是,在社会大浪潮的冲击下,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下,不少人已经开始动摇曾经的价值体系,开始出现动摇。

所以,国家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民的认识水平,增强公民辨别是非的能力。

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特立独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

所以,从根本上,必须提高公民的意识水平,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鉴别能力。

4.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一个传统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丢弃不得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为我所用。

用传统的力量从源泉上净化社会不良的风气。

教育的功能在不断地强化,国家在教育方面必须统筹考虑。

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方面引领好祖国的下一代,至此,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才会具有凝聚力,才会不断进步。

只有少年强了,我国才会强
六.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剧变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地受到社会变更产生的冲击,原有的道德系统可以在一夜间土崩崩溃,新的道德系统的建立却不能一挥而就,或是建立没多久就又被冲垮。

失去强有力的道德束缚,各方利益冲突频发,社会抵触不时有激化的表现,令人担心全部社会能否持续发展。

法律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有力举动,然而由于法律体制远未健全,况且总有法律所不能触及的角落,更基本地说,法律的制定又是要先叩问道德,所以,合理的道德系统的建立对社会具有基本性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