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承转合理解诗歌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 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⑵“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 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 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 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 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⑵“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 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篇章入手, 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起:点题 承:承接 转: 转换 合:收束
登高
杜甫
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
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 刻领悟。 ⑵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 和历史局限。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参考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 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 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 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此题中有“闲情”“触景生情”“思乡 之情”三个得分点。)
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 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 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 埃)。
[练习一]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分三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 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 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 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 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 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 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 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 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⑵“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 具体说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合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练习二]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 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 水。
[问]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