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孟子》和孟子的论辩艺术
战国中期,游说讲学盛行,思想家们互相辩论。
大家都知道孟子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
其相关著作《孟子》文风中带有战国中期的特征和孟子本人的个性色彩。
《孟子》论战性强看,感情充沛,言辞机敏,气势雄健,锋芒毕露,与《论语》的雍容纡徐风格大有不同。
就个人所见,《论语》记孔子见国君,总是毕恭毕敬,回答问题简单又拘谨。
孟子不然,在各国诸侯面前,他往往高谈阔论,纵横捭阖,无所顾忌,有时大胆诘问,有时因势利导,尤其善于掌握对方心里,从容陈词,引入圈套,然后步步紧逼。
几乎无往而不适,大有战国纵横家气概。
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就是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之一。
齐宣王想学霸术,向孟子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
孟子说:“仲尼之徒不讲齐桓晋文之事,要讲就讲王道。
”齐王问他怎样才可能王天下?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齐王说:像我这样可以暴民吗?孟子说:可以。
于是他就举齐王不忍以牛衅钟为例,说明“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一席话说得齐王十分高兴。
这是第一大段,说明行王道并不难。
接着孟子反问齐王,为什么不行王道呢?是不是要“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才痛快?齐王说不是“我将邱吾所大欲也”。
孟子明知道什么是大欲,偏偏故意发问,齐王笑而不答。
孟子还装糊涂:“味甘肥不足与口与?轻暖不足与体与?抑为彩色不足于目与?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这一系列发问,属于空中撰设,以括气势。
此文章家故作挪展挑弄。
经过一而再的欲擒故纵,敛气蓄势已足,他才挑明:“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也。
”一语道破齐王的隐秘。
紧接着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有缘木求鱼也”,“尽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齐王不相信。
孟子便以邹国与楚国打仗设喻,说明小固不可敌大,弱固不可敌强,齐王只有天下九分之一,以一服八,岂不像以邹敌楚吗?这是第二大段。
把利害关系分析清楚之后,孟子才提出,还是从根本入手,实行仁政,那样谁也敌不过你。
接下去便大谈实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作为第三段,文势亦由浩瀚奔腾转为平淡清畅。
最后再以王道必然胜过霸道作结,与首句照应。
该文虽然属于问答体,可是起伏跌宕,铺张扬厉,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具有步步入胜的情志。
《论语》中有人讥笑孔子,孔子并没有同他们辩论。
墨子多次否定儒道,然而儒家观点皆为引述,批的是虚拟人物是死把子。
庄子肆意嘲弄儒道,儒者形象均系虚拟,批的是假靶子。
孟子则不同,与他辩论的其他学派墨者夷之,农家许行,都坚持自己的观点。
孟子批驳他们,针对的是真人活靶子。
因而文章显得格外活泼生动,双方观点鲜明,针锋相对。
孟子的诘难解答,深入透彻,很能抓住要害,往往使对方无所遁逃。
儒家之徒陈相,遇见农学派许行,便弃儒学农,并向孟子宣扬其“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
孟子先是慢慢套问,得知许行虽然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而衣服、帽子、炊具、农具等等并非自制而是拿粮食换来的,就问为什么不自己做,而是交换呢?陈相回答:“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
”孟子立即抓住这句反诘:“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接着再展开论证,指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又引举历史上尧舜等圣贤之君为例,说明他要考虑国家大事,不能同时参与农事。
继而大赞孔子,大骂许行,嘲笑陈相弃儒学农是“下乔木而入幽谷”。
可是陈相不服,又宣扬许行商品价值观,一切货物同量同价。
孟子指出,
商品价值不同,价格就应不同,许行的那套只能导致混乱。
孟子强调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应该分工,还是对的,虽然他以社会分工来论证统治者不劳而获有理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用许行的行为反驳许行的理论,确实抓住了要害。
文章层层剥笋,处处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锐气,不但记录论战双方的观点,而且表现反复曲折的辩驳过程,是先秦散文中不可多得者。
《孟子》里面有一些单纯发表议论,类似长篇独白的篇章,虽然没有标题,但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作比较细致的论述。
如“鱼我所欲也”,主旨论证“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为了坚持正义,人应该舍生取义的气节。
该文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引申出“生与义”问题,把一个有关人生价值的重大问题举重若轻的提了出来。
按人之常情,二者定会取其重者。
倘若二者冲突,“舍生取义”应该是自然无疑的结论。
舍生取义,成了无数志士仁人坚持气节不怕牺牲的誓言。
《孟子》的语言,比起论语来,此举更明快,感情更强烈,个性极其鲜明。
读其书,想见其人,人品心术正大光明,议论开口见心,没有回互诡谲之谈,行己于人,坦荡宽平,无矫激违情。
有时畅叙志向,光明磊落。
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有时申述抱负,正气堂堂。
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志趣,是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名句。
在行文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上述观点皆是本人的浅显之谈,对于《孟子》和孟子论辩艺术及才能还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主题:浅论《孟子》和孟子的论辩艺术
姓名:王伟
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年级专业:2010级历史2班
学号:201005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