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学第四章 病毒的侵染与复制

病毒学第四章 病毒的侵染与复制

病毒包膜上有两种突起: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但病毒 的感染性只能被抗血凝素的抗血清中和。
能够识别并吸附细胞表面受体的病毒表面结构蛋白。
流感病毒外面两种蛋白质突起,一是血凝 素,一是神经氨酸酶。病毒血凝素对细胞上含 唾液酸的糖蛋白或脂蛋白有特异的亲和能力。 神经氨酸酶与细胞表面黏液蛋白中的神经氨酸 也有特异的结合能力,它的作用是从黏液蛋白 释放乙酰神经氨酸,因而使得由细胞表面芽生 的子代病毒,得以脱离细胞。
(2)与细胞膜融合:副黏病毒(有囊膜病毒) (3)内吞作用:又称病毒胞饮,呼肠孤病毒、乳 多空病毒。(有囊膜及无囊膜病毒)
3、植物病毒
(1)介体感染:主要通过昆虫。
(2)非介体感染:即带毒植物的嫁接,带毒花 粉的花粉粒萌发,芽管侵入胚胎等均可使病毒 进入细胞。
三、脱壳
病毒侵入细胞后,病毒的包膜和衣壳被除去 而病毒核酸释放出来的过程。大部分依靠细胞 内的蛋白酶进行脱壳,也有病毒表达脱壳酶。
④装配: 主要步骤有: 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尾丝及尾部 的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最后装上尾 丝,至此,一个个成熟的形状、大小相同的噬菌体装配完成。
⑤释放:
方式:
裂解:包括T4噬菌体在内的大多 数噬菌体以裂解细胞的方式释放。 分泌:噬菌体穿出细胞,细胞并 不裂解。(丝状噬菌体)
数稳定,一次感染结束。
裂解量:每一受感染细胞所释放的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
裂解量 =
稳定期噬菌斑数 潜伏期噬菌斑数
不同的噬菌体或同种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所释放的
噬菌体数不同,与噬菌体种类、宿主细胞菌龄以及环
境因数有关。 T4约为100,Φ X174约为1000,f2高达10000、T2仅 为200。
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感染复数。 传统的MOI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 究。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 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 的数量单位为pfu。一般认为MOI是一个比值, 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 后来MOI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 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的比值。
离子环境:病毒的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pH:影响病毒与细胞吸附反应的第一步---静电引力结合。
二、侵入(penetration)
1、噬菌体的侵入
T偶数噬菌体采取注射的方式
其他噬菌体的入侵方式可能不同。
2、动物病毒的入侵
(1)位移:一些裸露的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在吸附到细胞膜上后壳体发生改变,以便只有核 酸进入细胞。
10 Latent phase 1 Eclipse phase 10 20 30 40 Time(min) Rise phase Plateau phase
Fig. One-step growth curve of T2
潜伏期:从噬菌体吸附细菌到细菌细胞释放新的噬菌体之
前的这段时期。曲线平行于横轴,噬菌体数无变化。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
①吸附:噬菌体和宿主细胞上的特异性吸附
部位进行特异性结合,噬菌体以尾丝牢固吸 附在受体上后,靠刺突“钉”在细胞表面上。 ②侵入: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噬菌体尾部 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产生一些小孔,然 后尾鞘收缩,尾髓刺入细胞壁,并将核酸注 入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③复制 :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会控制宿主细 胞的合成系统,然后以噬菌体核酸中的指令 合成噬菌体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般将噬菌体的繁殖称做复制。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烈性噬菌体:指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 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或溶源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
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 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 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烈性噬菌体的繁殖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周期
一、吸附(adsorption)
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的受体结合称为吸附。
病毒与细胞的最初结合是可逆的。
病毒与受体结构互补后,形成不可逆结合, 这时即使洗下病毒颗粒,该颗粒也不具有侵袭性。
决定病毒不可逆结合的因素
1、病毒吸附蛋白 T-偶数噬菌体的吸附蛋白是噬菌体尾丝蛋白。流感
(2)实验过程:
敏感菌10ml
Phage 1ml
混匀,5min,使之吸附
离心或用抗phage血清处理, 去除过量phage
高倍稀释,吸附phage的菌悬液(避免多次吸附) 37℃培养,定时取样
噬菌斑:
概念: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混合培养在营养琼脂
中,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 看到一个个透明的不长菌的小圆斑,称为噬菌斑。 (每个噬菌斑一般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应用: 噬菌斑可用于检出、分离、纯化噬菌体和进行
3、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temperature phage):噬菌体感染
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
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 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prophage): 即整合 在宿主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2、病毒的细胞受体
病毒的细胞受体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范围、组 织亲和性、并影响病毒的致病性。细胞的生理 状态发生改变,也会影响病毒的吸附。
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只能附着在灵长类的动物细胞
上,而不能吸附在啮齿类动物细胞上。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RNA + 柯萨奇病毒的蛋白质衣壳 杂种病毒 侵染小鼠细胞
噬菌体细胞受体有严格的种系特异性, 因而各种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范围,这一 特性可作为细菌的分类鉴定指标。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包括核酸的复制和基因组 的转录。病毒基因组的转录具有严格的时序性, 分早期转录和晚期转录。
发生在病毒核酸复制以前的转录为早期转 录,转录的基因为早期基因,早期蛋白主要参 与病毒核酸的复制以及参与抑制宿主细胞大分 子的合成。
在核酸复制开始或复制后进行的转录称为 晚期转录,晚期蛋白主要是病毒的结构蛋白。
1、病毒核酸复制概论
(1)病毒核酸的复制模式: 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 1)半保留复制:
在新复制的dsDNA中,一条是母体DNA链, 另一条是新合成的子代DNA链。是DNA复制普 遍遵循的模式,DNA病毒也大多采用此种方式。 但也有一些dsRNA病毒采用。
半保留复制
2)全保留复制 主要是dsRNA病毒,复制时双链基因组仍相 互缠绕,只在复制点局部解开几个碱基对,子代 双链全是新合成。包括呼肠孤病毒、质型多角体 病毒、轮状病毒等。在+ssRNA噬菌体基因组复 制时所形成的复制型RF复制子代+RNA链时也存 在这种模式。
可诱导裂解:用化学、物理方法诱导 具有“免疫性”:溶原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的
噬菌体不敏感,对同源噬菌体具免疫性,对非同源噬菌体没有免疫
性。
可复愈:自然遗失前噬菌体,但不发生自发裂解和诱导裂解
溶源转变:由于溶原菌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
些新的生理特征。
三、动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系统
全保留复制
(2)病毒核酸复制的主要类型:7类
1971年,Baltimore D根据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表达线路,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 (+)DNA
Ⅵ类 (-)DNA (+)RNA (-)RNA Ⅱ类 (±) DNA Ⅰ类 mRNA Ⅴ类 Ⅲ类 (±)RNA
第一节 病毒复制研究的实验系统
一、噬菌体—细菌培养系统
1、细菌容易培养,数目易于控制。
2、形成噬菌斑容易观察。
3、实验重复快。
其相关研究为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的复制所 借鉴。
二、噬菌体(phage)的繁殖
噬菌体并没有个体的生长过程,而只有其基本成分的合成
和装配,即首先将各个部件合成出来,然后装配,所以一
可分以下阶段: 潜伏期 (latent phase) 裂解期 (burst phase) 稳定期 (plateau phase)
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
One-step growth curve Growth curve in host bacteria
100
一步生长曲线
Plaque number
样品中无游离的噬菌体。(潜伏期前的噬菌斑数是噬菌
体数,也就是感染噬菌体的细菌数). 病毒在感染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重新出现新的感染病毒 的时期为隐蔽期(eclipse period)。
裂解期:曲线直线上升,子代噬菌体不断释放到培养基中 ,
直到达到一个极限。
稳定期:感染细胞后复制的子代噬菌体全部释放,噬菌斑
20世纪50年代才建立动物细胞体外连续培养 技术。体外培养细胞只能近似地反应动物机体内 病毒的复制过程。
空斑方法
相当数量的病毒不能在细胞培养物中生长
四、植物病毒—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系统 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而仍有代谢活性的原 生质部分称为原生质体,20世纪70年代建立。
原生质体的离体存活能力、生理活性不十分 理想,有些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与维持还 十分困难。目前尚不如动物细胞那样成熟和方便。
噬菌体的计数。
噬菌斑
取样人为裂解处理(每5min) 样品中加入氯仿裂解细胞
裂解液加h
计数噬菌斑
取样(每5min)
离心除去细菌 上清加入敏感菌液中
适当稀释混合液
涂布 计数噬菌斑
以培养时间为横
坐标,以噬菌斑数 为纵坐标,绘制成 的曲线为一步生长 曲线。
大多数噬菌体的病毒受体为细菌细胞壁上的 磷壁酸分子,脂多糖分子以及糖蛋白复合物,有 的则位于菌毛、鞭毛或荚膜上。大部分动物病毒 的病毒受体为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糖 蛋白,也有的是糖脂或唾液酸寡糖苷。植物病毒 迄今尚未发现有特异性细胞受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