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学题库

病毒学题库

病毒学题库一.填空题(10分)1.第一个提出病毒概念的是:贝杰林克(Martinus Beijerink)。

(病毒学之父)2.病毒的特点有:没有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的核酸、特殊的繁殖方式、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也没有核糖体、绝对的细胞内寄生。

3.病毒的对称性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复杂对称。

4.病毒的复制过程有:吸附、侵入、脱壳、病毒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装配和释放。

5.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6.昆虫病毒杀虫剂的缺点有:杀虫速度缓慢、病毒特异性强,寄主范围窄。

★7.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法国人Adolf Mayer 。

★8.病毒的宿主有:微生物、植物、动物。

★9.病毒的核酸类型有:双链DNA(dsDNA)、单链DNA(ssDNA)、双链RNA (dsRNA)、单链RNA(ssRNA)。

★10.病毒突变体的种类有:条件致死突变体、蚀斑突变体、抗原突变体、共变体、适应新宿主突变体。

★11.人畜共患的病毒有:流感病毒、狂犬病毒、朊病毒。

★12.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13.昆虫病毒杀虫剂的优点有:对人畜(人体、畜禽、鱼虾等)安全无害,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病毒的宿主特异性高、昆虫病毒使用后效果明显。

二.判断改错题(少了大约11题左右,10对10错,共15分)1.判断(描述)病毒的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

(×,微米→nm或Å)2.病毒分类系统中“种”作为最小的分类单位。

(√)3.病毒的突变只是指自发突变。

(×,病毒的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4.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有流产感染,限制性感染和潜伏感染。

(√)5.HIV核心为两条单链DNA构成的双体结构,并含有反转录酶。

(×,DNA→RNA)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是一种由冠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7.流感病毒的宿主限制性不是很严格,能跨越种属传播。

(√)8.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且病毒极易变异,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甚至爆发流行。

(√)9. 狂犬病只发生在犬和人身上,其他动物很少发生。

(×,狂犬病病毒感染所有温血动物)★10.HBsAg阳性,乙肝。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病毒基因重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遗传物质(核酸)的交换,称为(病毒)基因重组,其子代称为重组体。

★2.病毒隐码:描述病毒性质的一系列符号。

包括核酸的类型、链数、分子量大小,病毒粒子的形状,宿主传播介质等。

【有四对符号,包括核酸类型/核酸链数,核酸分子量(×106)/病毒粒子中含核酸的百分率,病毒粒子的外形/病毒被壳的外形,寄主种类/传播介体种类(或传播方式)】3.缺损病毒:是指基因组上一个或多个病毒自我复制必需基因功能缺乏,它的复制需依赖其它病毒基因或基因组的辅助活性,否则在活的允许细胞内也不能完成复制。

有些病毒因基因组缺损严重而丧失其全部的生物活性。

【有生物活性的缺损病毒主要有下列四类:干扰(或称干扰缺损)病毒颗粒(DI颗粒)、卫星病毒、条件缺损病毒和整合的病毒基因组。

】?4.病毒基因组图:【病毒基因组图的构建过去常用遗传学方法,如重组作图法、重配作图和中间型杂交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构建病毒基因图的方法主要有物理作图与核酸序列分析,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病毒转录图谱和翻译图谱。

】5.艾滋病: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

】6.病毒的概念:病毒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病毒是一类既具有生物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形式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

)7.病毒粒子:(或病毒体,virion)成熟的病毒感染单位,病毒复制的最后阶段,在宿主脂肪体细胞、血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核内复制,形成多边形和多角形的包含体,裸露或被囊膜包裹。

(成熟的或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8.非增殖性感染:由于病毒或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侵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结果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粒子。

(也称为病毒的异常复制)★9.人畜共患病:也称人兽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疾病。

★10.昆虫病毒:是指以昆虫作为宿主并在宿主种群中引发流行病的病毒种类。

★11.医学病毒:广义上讲,医学病毒就是指能够感染人的病毒。

但由于某些病毒既可以感染人,又可以感染动物,因此,将这些病毒称之为人畜共患病病毒。

★12.病毒特点:病毒的特点:(1)没有细胞结构;(2)仅有一种类型的核酸;(3)特殊的繁殖方式;(4)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也没有核糖体;(5)绝对的细胞内寄生。

四.简述题(共5题,每题7分,共35分)1.病毒的分类原则包括哪几方面?目前得到ICTV认可的分类原则是:(1)核酸类型、结构及分子量;(2)病毒的形态和大小;(3)病毒的形态结构;(4)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5)病毒血清学性质和抗原性;(6)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特性;(7)对脂溶剂以外其他理化因子的敏感性;(8)流行病学特点。

?2.乙肝病毒五项指标是哪几项?怎样解释?乙肝五项要称为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用HBSAg表示)、乙肝表面抗体(用抗-HBS表示)、e抗原(用HBeAg表示)、e抗体(用抗-HBe表示)、核心抗体(用抗-HBc 表示)。

乙肝五项检查,便是抽出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

乙肝五项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

它是乙肝病毒的外壳物质,本身没有传染性。

它的阳性往往提示有完整的病毒颗粒存在。

(2)抗-HBs(乙肝表面抗体,HbsAb)。

它是HBV自然感染人恢复期出现的抗体,此时HBsAg自然消失了。

它的存在提示人对乙肝有了抵抗力,不会再得乙型肝炎了。

我国有27.42%的人口有此抗体。

(3)HBeAg(乙型肝炎e抗原)。

它产生于病毒内部,可分泌血液中,e抗原阳性提示病毒有活动,而且是具有传染性的指标。

(4)抗-HBe(乙肝e抗体,HBeAb)是人体针对e抗原产生的一种蛋白物质,阳性结果提示病毒的传染性变弱,病情已处于恢复阶段。

但另一种情况可能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此时血清中无HBeAg,但可产生抗-HBe,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查HBV-DNA来判定是否还有病毒存在。

(5)抗-HBc(乙肝核心抗体,HbcAb)。

这种抗体分IgM和lgG两种:抗HBc-IgM阳性提示病毒活动,有传染性;抗HBc-IgG阳性提示为以往感染,无传染性,不需抗病毒治疗。

【HBsAg、抗HBsAg、抗HBcAg、抗HBc IgM。

HBsAg、HBsAb及HBcAb称为HBV 的3项感染指标。

若这3项指标均为阴性,则表示过去未受到HBV感染。

】3.简述HIV的致病机理。

(一)致病性:HIV感染包括原发感染、潜伏感染、有症状感染(AIDS相关综合症,ARC)及典型AIDS等四个阶段,典型过程约需10年。

(二)致病机理:HIV的致病机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HIV对CD4+细胞的损害。

HIV感染和致病主要是该病毒侵入人体后,能选择性的侵犯表达CD4的细胞,CD4+细胞在数量和功能上受损,从而引起宿主免疫功能的全面障碍。

(2)HIV感染所致其他免疫细胞损害。

①B细胞:在HIV感染时,B细胞功能出现异常,表现为多克隆活化,出现高丙球蛋白血症,循环血中免疫复合物及自身抗体含量增高;②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MΦ)。

在HIV感染的播散与致病方面起重要作用。

与CD4+T细胞不同,单核细胞感染HIV不引起CPE,病毒不但能在这些细胞内存活,而且能转运至机体的各器官(如肺、脑等)。

(3)HIV感染所致神经细胞损害。

病毒通过感染的单核细胞进入脑,并释放对神经元有毒性的单核细胞因子,同时产生使炎性细胞浸润脑组织的趋化因子。

4.简述病毒突变的分子机制。

突变又称点突变,是核酸分子中1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对的增加、缺失或置换所造成的结构改变,可分为两种形式。

(1)碱基置换:在这种突变中,碱基对的数量没有变,只是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所代替。

碱基取代的方式有两种,转换和颠换。

结果可能出现下述4种情况:①错义突变;②无义突变;③同义突变(;④中性突变。

中性突变和同义突变又常称为沉默突变)。

(2)移码突变:在正常的碱基序列中插入或减少一个或多个碱基,造成突变位点下游密码子的错读,产生氨基酸顺序完全改变了的蛋白质,一般无活性。

5.简述SARS病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1)SARS病毒的传染源是患者和携带病毒者。

呈现临床症状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如果子狸等也可能是SARS的传染源。

(2)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被感染者以15岁-59岁青壮年为主。

但儿童感染率较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发病季节多为冬春季。

(3)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以近距离的飞沫传播为主,一般在1米以内;也可以通过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经口、鼻、眼黏膜传播,并存在粪-口传播及其他途径传播的可能性。

(4)此病潜伏期通常在2周之内,一般约2-10d ,潜伏期患者未发现有传染他人的证据,潜伏期后大部分转为显性感染者,少部分转为隐性感染者,显性感染者出现症状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性随病程增强,在发病的2周内,症状较明显者传染性最强。

(5)此病死亡率约在15%,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

★6.病毒的复制周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分别解释)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产生成熟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复制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

一个完整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的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阶段。

病毒的吸附、侵入和脱壳又称病毒感染的起始。

(1)吸附。

①吸附是病毒与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复制的第一步。

②多数病毒的吸附过程一般分两个阶段:病毒粒子吸附到细胞表面,吸附是由于不同带电粒子间因静电引力而结合。

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启动病毒进入细胞的动力学过程。

(2)侵入。

①整个病毒颗粒或其基因组及相关蛋白通过质膜屏障向胞质转运的过程称为侵入。

侵入的方式因病毒不同而异,同一病毒也可以不止一种方式侵入。

②从病毒侵入细胞的方式看,目前发现有3种类型:①病毒囊膜和质膜融合;②细胞胞吞病毒;③病毒直接进入胞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