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企业应急预案编制方法汇编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企业应急预案编制方法汇编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企业应急预案编制方法汇编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当前应急预案编制存在的问题当前编制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有应急预案不够完善、规范,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一些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应急预案,而已建立的应急预案,多是停留于形式,有的企业建立应急预案完全是为了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没有按“导则要求”,预案内容空泛,与企业安全生产实际脱节,对应急预案也缺少演练,难以实现突发事件救援工作。

对于怎样编制好企业应急预案,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部门的监管相互衔接等一系列问题。

现就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应抓好的几个环节进行探讨。

注重应急预案编制责任落实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应该把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纳入到企业安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作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企业对应急预案编制的原则、内容、组织机构、编制分工、时间安排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安全领导。

企业先要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委员会,由司职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领导任编委会主任、副主任,成员由涉及预案方面主要领导组成,并负责应急预案编制、审查和发布工作;同时,编委会下设预案编制协调办公室和预案审查协调办公室,分别负责预案编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和预案的技术咨询及审查协调工作。

(二)分工负责,落实预案编写人员。

确定承担预案编写的单位和编写人员,并要求每个应急预案编写要抽调熟悉应急管理工作、现场经验丰富、文字综合能力强的人员参加,从而保证预案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对预案编写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为了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写工作,针对参与预案编写人员的现状,企业应对编写预案的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

注重应急预案的适用性科学性企业应急预案,是针对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进行抢险救援、组织指挥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计划和程序文件,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原则。

因此,应急预案的制定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把危险找全、分析透,应对措施具体。

要明确生产安全事故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用什么资源做,因此,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必须注重可操作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一)确定应急预案的切入点,增强适用性。

应急预案由总体应急预案及各项应急预案组成。

各专项应急预案,是部预案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上涵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应由所在部门或单位来完成,区别于其它分项预案,应各有侧重。

(二)向专家咨询,提高预案的科学性。

企业应急预案起草过程中或完成之后,应向相关专家咨询。

根据本企业应急预案所涉及的专业,组织相关专家对预案进行咨询,提出补充内容和修改意见。

同时邀请咨询专家深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以便对应急预案进行多次补充和完善。

之后,由企业组织内部专业生产人员进行讨论,经过修改、补充和完善,使应急预案的总体框架、法律依据、适用范围、结构层次、机构功能、运作程序、应对措施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

(三)召开评审会议,增强应急预案的权威性。

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不仅要适用于企业、服务于安全生产,还要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可由企业委托或自行组织专家评审会,请专家进一步对预案的编制程序及预案的适用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做出评价审查,从而使应急预案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同时,评审会还要请当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参加,以利于企业的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的衔接,并备案。

应急预案的编制启示(一)领导高度重视,是编制好应急预案的关键。

企业党政领导班子对应急预案的重视程度,是对其安全生产工作态度的集中体现。

企业领导应把预防事故发生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企业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认真负责、主管部门密切配合、一层抓一层,狠抓落实,对工作质量和时间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应作大量投入,确保应急预案有序进行。

(二)编制应急预案过程既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落实安全措施的过程,由于应急预案是规范和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性文件,是组织事故抢救的重要依据。

那么,应急预案应当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确的要求。

因此企业在编制过程中,通过请专家讲课,组织编写人员学习国家、省相关文件,进一步增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掌握和巩固应急预案的基本常识,为应急预案编写打下基础。

在应急预案的编写过程中,企业还要要求安全管理者要对企业存在安全隐患、环境风险和职业健康危害进行重新识别,从而进一步明确和制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安全措施。

特别是通过对企业危险源的识别,及时发现本企业对以往确定危险源的有些危害意识不够。

针对新发现的问题,对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和基本思路,推进实现本质安全步伐。

(三)应急预案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企业应急预案完善程度和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在事故发生时,是否能够及时、有序、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安全事故发生后,是否能够及时、有序、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安全事故发生后,要按照应急救援程序,本着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内对突发事故应急求援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四)由企业与专家相结合编制应急预案,可避免走弯路。

一个应急预案的编制,不仅需要有实践经验,也必须有专业理论的指导,由企业与专家相结合,共同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可以使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避免走弯路,进而提升了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增加了应急预案的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各企业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应先由企业组织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编制预案,而后组织专家组介入应急预案编编工作,对应急预案提出增补内容和规范意见。

经多次修改,最终形成,最终形成总体应急预案与和专项应急预案相互配套,内容完整、系统明确的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重在演练制定预案只是工作的第一步,还必须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要通过演练和应急实践来检验预案编制的完备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以不断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以此促进“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到实处。

企业应急预案编制方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类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危险品事故等。

紧急情况往往会造成职工、客户和公众伤亡,或中断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物质或环境损失、威胁企业的财力,损坏企业公共形象等。

为降低紧急事故造成的损失,企业必须制定应急预案。

企业制定应急预案一般分可以为四大步骤,即组建应急预案编制队伍、开展现状与能力分析、制定预案和预案实施,本文将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讨论。

组建编制队伍应急响应和管理不是个别部门和人员能够完成的,预案从编制、维护到实施都应该有企业各级各部门的广泛参与。

并且预案的编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应该组建编制队伍,促进工作的开展和学习交流。

编制队伍的组建取决于企业的作业、风险和资源的具体情况。

预案编制小组组长最好由企业高层领导担任,这样可以增强预案的权威性,促进工作的实施。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由少数的一两个人执笔,绝大部门工作可能由少数人完成,但是在编制过程中或编制完成之后,要征求各应急响应部门的意见,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一线管理人员,工人,人力资源部门,工程与维护部门,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部门,公共信息人员,邻近社区,市场销售部门,法律顾问,财务部门等。

小组组成经高层领导同意后形成书面文件,并且明确分工。

接下来就可以确定编制工作的时间进度和费用。

现状与能力分析一、企业现状分析1.法律法规和现有预案分析分析国家、省和地方法律、法规与规章,如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消防法律法规与规程、地震安全规程、交通法规、地区区划法规、应急管理规定等。

需要调研的现有预案包括政府与企业的预案,如疏散预案、消防预案、安全卫生预案、环境保护预案、保安程序、保险预案、财务与采购程序、工厂停产关闭的规定、员工手册、危险品预案、安全评价程序、风险管理预案、资金投入方案、互助协议等。

2.关键产品、服务和作业分析评估紧急情况对企业的影响,确定哪些系统必须备份,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公司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尤其是只有单一来源时;生命线服务,如电力、水、下水道、汽油、电话和交通;设施运行所需要的关键作业、操作人员和设备等。

3.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分析紧急情况所需要的内部资源和能力包括:人员(消防、危险品响应队伍、应急医疗服务、保安、应急管理小组、疏散队伍、公共信息),设备(消防设备、控制设备、通讯设备、急救供应、应急生活必需品供应、警告系统、应急电力设备、污染消除设备),设施(应急行动中心、临时医疗区域、避难区域、急救站、消毒设施),能力(培训、疏散预案、员工支持系统),备份系统(职工薪水花名册、通讯、产品、客户服务、运输与接收、信息支持系统、应急电力、恢复支持)。

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源,应与某些单位建立必要的联系,如地方应急管理办公室、消防部门、危险物质响应机构、应急医疗服务机构、医院、公安部门、社区服务组织、公用设施管理部门、合同方、应急设备供应单位、保险机构等。

二、脆弱性分析分析各类紧急情况的可能性和对单位的潜在影响。

利用脆弱性分析表,通过数值系统详细说明紧急情况的可能性、评估事故的影响和所需要的资源。

分值越低越好,具体方法见下表。

脆弱性分析表紧急类型可能性人的影响财产影响营业影响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共计高5←→1低高5←→1低弱5←→1强1.潜在紧急情况分析脆弱性分析表的第一列是本单位面临的所有可的紧急情况,包括由地方应急管理办公室所辨识出来的紧急情况。

同时应考虑:单位内部和社区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通常应考虑下列因素。

历史情况——在单位及其他兄弟单位,本社区以往发生过的紧急情况,包括火灾、危险物质泄漏、极端天气、交通事故、地震、飓风、龙卷风、恐怖活动、公共设施失灵等。

地理因素——单位所处地理条件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请注意:邻近洪水区域,地震断裂带和大坝,邻近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贮存、使用和运输企业,邻近重大交通干线和机场,邻近核电厂等。

技术问题——如果某工艺或系统出现故障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可能包括:火灾、爆炸和危险品事故,安全系统失灵,通讯系统失灵,计算机系统失灵,电力故障,加热和冷却系统失灵,应急通知系统失灵等。

人的因素——如果员工出错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是否开展了员工安全培训?他们是否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人的因素可能是因为下列原因造成的:培训不足,工作没有连续性,粗心大意,错误操作,物质滥用,疲劳等。

物理因素——哪些紧急情况可能是因为设施和建筑物造成的?能否提高物理设施的安全性?考虑设施建设的物理条件,危险工艺和副产品,易燃品的贮存,设备的布置,照明,紧急通道与出口,避难场所邻近区域等。

管制因素——单位对哪些紧急情况或危害有管制措施?彻底分析紧急情况,考虑如下情况的后果:出入禁区,电力损失,通讯线缆中断,主要天然气管道断裂,水害,烟害,结构受损,空气或水污染,爆炸,建筑物倒塌,人员被卡,化学品泄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