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1、小说的材料来源
(1)《湘行散记·老伴》

叙述当年行伍中同伴,在一座小城看上一个绒线铺 女孩子,借买系草鞋带子,到绒线铺去了三次。十 七年后,作者旧地重游,铺子依旧,那女孩一如当 年坐在铺子里,原是原先那女孩的女儿,父亲正是 自己当年的那个同伴。其时妻子已死,自己也未老 先衰,“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但他眉宇之间, 却透出“安于现状的神气”。

(五)1980年代
有关回忆与评论大多是作“重新评价”翻案文章:

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 凌 宇《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和基本特色》 《从特异世界里探索美的艺术》


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
(六)1990年代以后

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 向成国《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
3、抗战前期发表《一般与特殊》《文学运动的重造》 等文,被作为主张“与抗战无关论”的典型之一, 遭到批判。
4、抗战中期在《战国策》杂志发表文章涉嫌 “战国策派”。 5、内战爆发,在《从现实学习》《一种新的 文学观》《〈文学周刊〉编者言》等文中, 将这场战争说成是“民族自杀的悲剧”,主 张有识之士发起一场新的文学运动,重造民 族建国的“经典”。

农家妻子进城做船妓,名为做“生意”。 丈夫对此习以为常。 丈夫上城探妻,一日夜间目睹妻子被蹂躏(水保, 醉酒的士兵,查夜的巡官)。 丈夫人性尊严从麻木中觉醒,毅然决然领着妻子回 转乡下去了。



周筱赟《当代女性的命运》
1、有人不无揶揄地形容地下“性产业”的日益系统化 的运行机制:“制黄贩黄”是它的广告部门,“三 陪”服务是它的展销部门,江湖医生“治疗”性病 是它的售后服务部门,而直接的“以钱买性”和 “以性换钱”则是它的核心“生产”部门。 2、“性产业”人员的来源多是农村女性,另一主要来 源是城市女性贫困人口。
(二)《丈 夫》叙事艺术
1、着力于背景刻画

◆ ◆
从“落了春雨”到“也总有一部分归他”居然有两千多字来 进入故事,像是说书人前面的楔子。 它还有补充后面故事的作用。 对于京派小说家来说,背景即人,是有意为之。
2、在客观平静的叙事语态中,注意视点的变化
如从丈夫的眼光打量水保,由水保角度观察丈夫,有巧妙的 安排。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 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 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 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 懂诡诈。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 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 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原因简单,你们是城市 中人。

中长篇小说: 《边 城》 《长 河》 散文集: 《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 《湘 西》 《烛 虚》等

二、沈从文参与或挑起的诸多论争
1、1933年10月,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京派” 与“海派”之争。 2、1936年10月,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 次年发表《再谈“差不多”》,批评文学创作公式 化、概念化倾向。

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无罪过,只应由天去负责。翠翠的 祖父口中不怨天,不尤人,心中不能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 到底还像年轻人,说是放下了,也还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 容忍到的一件事情。摊派到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太不公平! 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到这 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 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到 了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苏雪林《沈从文论》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二)1940年代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 现实与梦幻的交织。

梦幻难免与现实持有距离,但作者的目的似 乎是从人性道德视角,去透视一个民族可能 的生存状态及未来走向。

沈从文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在思索“湘西世 界”“常态”的一面时,也在反思变动的一面。 他一方面试图在文本中挽留湘西神话,另一方面在 作品中预见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 在暴风雨中倒塌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 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及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3、剪裁得当,详略有味
◆ ◆


叙述细腻处,什么节目也不放过,该留空白地方就留空白。 丈夫在水保面前流露自然人性,写得很细。 丈夫扔下钱不要,哭了,这哭要由五多去感受,才会五味俱 全。 不善于表达的农夫有了琐细的心理活动,用山歌来暗示, 《孟姜女哭长城》《娘送女》《秋胡三戏结发妻》,每一个 曲目出现的时机,都大有文章。
2、对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的探求
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精致的供奉着人性的 “希腊小庙”,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 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在这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 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 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情怀。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沈从文极力探求着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

它内涵着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着自己本 来,在爱情婚姻关系上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 它是自主自为的,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污染,在有关 人生命运结局的重大问题上,不同于那种自在状态 的生命形式,处于被环境支配与左右的地位。
它有主心骨,坚定地把握住命运的船舵。
五、 《边城》艺术风格
1、具有牧歌田园诗风格

田园诗最大特征是牧歌情调。
现代批评家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 并 常与现代繁复生活相对照的作品,称作“牧歌式” (田园诗式)的作品。

2、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本,或诗化抒情 小说体
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 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 美的功能。



王晓明《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
赵园主编《沈从文名作欣赏》

第二节
《边城》赏析
一、《边城》情节梗概 二、 《边城》背景设置: 一个“桃花源式”的湘西 三、翠翠、傩送爱情悲剧原因探究 四、 《边城》主旨分析
五、 《边城》艺术风格
一、《边城》情节梗概
◆ ◆ ◆
掌管码头的团总 顺顺 天保 傩送 撑渡船老人 外孙女儿翠翠 天保身亡 傩送出走 老船夫在某个风雨交加之夜猝然去世 翠翠孤零零地在渡口等待着情人返回
沈从文对湘西小儿女辈未来历史命运的担心
对湘西下层人民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有形 秩序”和“无形观念”束缚下,生命处于自在状态的悲 凉人生的反思;
◆ ◆
力图使生命从自在走向自为的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
金钱与权势的具象描写,只有摆脱它的控制,生命 才能走向自由
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 对民族性格重造的渴望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作源自的人生感慨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翠翠孤独感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 ◆
二、 《边城》背景设置:“桃花源式”湘西

风 景:幽 美

风 情:淳 朴
风 俗:热 闹

沅水
三、翠翠、傩送爱情悲剧原因探究
1、翠翠父母的 爱情悲剧 2、渡 船 与 碾 坊 3、老船夫的 内心隐忧 民族身份? 守兵职责? 经济困境? 翠翠人生中 的阴影
见出湘西人在义利方面的取舍 翠翠人生中 的暗影 包涵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翠翠悲剧的 决定性因素


“十六岁姑娘多能干,将来谁得她谁福气!” “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作陪嫁,一个光人!”
四、 《边城》主旨分析
1、小说材料来源 2、在爱情故事中寄托着对理想生命形式的探求
3、写出一个神性、优美、淳朴而又寄寓着沉痛悲凉的 湘西,传达出少数民族心坎上那股沉郁隐痛的情怀 4、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婉曲而压抑的心声
略。
第四节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一、原始状态的生命形式

《龙 朱》 《月下小景》


《媚金、豹子与那羊》
《阿黑小史》 《雨 后》等


二、自在状态的生命形式

《萧 萧》

《丈 夫》
《新与旧》 《菜 园》 《贵 生》 《柏 子》等




(一)《丈 夫》情节梗概
小说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湘西生活现象:
3、在某些贫困地区,携妻带女赴发达地区从事地下 “性产业”成了改变家庭贫穷面貌的捷径。“当经 济不宽裕时,男人特别是年轻男人已习惯了鼓动妻 子或女友出去卖淫。他们并一定是‘鸡头’,但只 要能赚回钱,是不是‘戴绿帽子’的议论,他们不 在乎。” 4、“性产业”从业者分为若干等级:一等的在歌舞厅、 夜总会、俱乐部;二等的在酒吧或咖啡店;三等的 在桑拿浴和按摩店;四等的在“练歌房”;五等的 是美发美容店的洗头妹;六等的是社会型的在头卖 淫的妓女。 (《书屋》2004年第九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