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1、小说的材料来源
(1)《湘行散记·老伴》
◆
叙述当年行伍中同伴,在一座小城看上一个绒线铺 女孩子,借买系草鞋带子,到绒线铺去了三次。十 七年后,作者旧地重游,铺子依旧,那女孩一如当 年坐在铺子里,原是原先那女孩的女儿,父亲正是 自己当年的那个同伴。其时妻子已死,自己也未老 先衰,“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但他眉宇之间, 却透出“安于现状的神气”。
■
(五)1980年代
有关回忆与评论大多是作“重新评价”翻案文章:
◆
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 凌 宇《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和基本特色》 《从特异世界里探索美的艺术》
◆
◆
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
(六)1990年代以后
◆
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 向成国《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
3、抗战前期发表《一般与特殊》《文学运动的重造》 等文,被作为主张“与抗战无关论”的典型之一, 遭到批判。
4、抗战中期在《战国策》杂志发表文章涉嫌 “战国策派”。 5、内战爆发,在《从现实学习》《一种新的 文学观》《〈文学周刊〉编者言》等文中, 将这场战争说成是“民族自杀的悲剧”,主 张有识之士发起一场新的文学运动,重造民 族建国的“经典”。
◆
农家妻子进城做船妓,名为做“生意”。 丈夫对此习以为常。 丈夫上城探妻,一日夜间目睹妻子被蹂躏(水保, 醉酒的士兵,查夜的巡官)。 丈夫人性尊严从麻木中觉醒,毅然决然领着妻子回 转乡下去了。
◆
◆
◆
周筱赟《当代女性的命运》
1、有人不无揶揄地形容地下“性产业”的日益系统化 的运行机制:“制黄贩黄”是它的广告部门,“三 陪”服务是它的展销部门,江湖医生“治疗”性病 是它的售后服务部门,而直接的“以钱买性”和 “以性换钱”则是它的核心“生产”部门。 2、“性产业”人员的来源多是农村女性,另一主要来 源是城市女性贫困人口。
(二)《丈 夫》叙事艺术
1、着力于背景刻画
◆
◆ ◆
从“落了春雨”到“也总有一部分归他”居然有两千多字来 进入故事,像是说书人前面的楔子。 它还有补充后面故事的作用。 对于京派小说家来说,背景即人,是有意为之。
2、在客观平静的叙事语态中,注意视点的变化
如从丈夫的眼光打量水保,由水保角度观察丈夫,有巧妙的 安排。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
◆
◆
◆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
◆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 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 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 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 懂诡诈。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 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 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原因简单,你们是城市 中人。
◆
中长篇小说: 《边 城》 《长 河》 散文集: 《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 《湘 西》 《烛 虚》等
◆
二、沈从文参与或挑起的诸多论争
1、1933年10月,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京派” 与“海派”之争。 2、1936年10月,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 次年发表《再谈“差不多”》,批评文学创作公式 化、概念化倾向。
◆
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无罪过,只应由天去负责。翠翠的 祖父口中不怨天,不尤人,心中不能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 到底还像年轻人,说是放下了,也还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 容忍到的一件事情。摊派到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太不公平! 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到这 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 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到 了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
苏雪林《沈从文论》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
(二)1940年代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
◆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 现实与梦幻的交织。
◆
梦幻难免与现实持有距离,但作者的目的似 乎是从人性道德视角,去透视一个民族可能 的生存状态及未来走向。
◆
沈从文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在思索“湘西世 界”“常态”的一面时,也在反思变动的一面。 他一方面试图在文本中挽留湘西神话,另一方面在 作品中预见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 在暴风雨中倒塌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 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及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3、剪裁得当,详略有味
◆ ◆
◆
◆
叙述细腻处,什么节目也不放过,该留空白地方就留空白。 丈夫在水保面前流露自然人性,写得很细。 丈夫扔下钱不要,哭了,这哭要由五多去感受,才会五味俱 全。 不善于表达的农夫有了琐细的心理活动,用山歌来暗示, 《孟姜女哭长城》《娘送女》《秋胡三戏结发妻》,每一个 曲目出现的时机,都大有文章。
2、对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的探求
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精致的供奉着人性的 “希腊小庙”,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 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
◆
在这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 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 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情怀。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
◆
沈从文极力探求着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
◆
它内涵着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着自己本 来,在爱情婚姻关系上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 它是自主自为的,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污染,在有关 人生命运结局的重大问题上,不同于那种自在状态 的生命形式,处于被环境支配与左右的地位。
它有主心骨,坚定地把握住命运的船舵。
五、 《边城》艺术风格
1、具有牧歌田园诗风格
◆
田园诗最大特征是牧歌情调。
现代批评家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 并 常与现代繁复生活相对照的作品,称作“牧歌式” (田园诗式)的作品。
◆
2、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本,或诗化抒情 小说体
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 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 美的功能。
◆
◆
◆
王晓明《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
赵园主编《沈从文名作欣赏》
◆
第二节
《边城》赏析
一、《边城》情节梗概 二、 《边城》背景设置: 一个“桃花源式”的湘西 三、翠翠、傩送爱情悲剧原因探究 四、 《边城》主旨分析
五、 《边城》艺术风格
一、《边城》情节梗概
◆ ◆ ◆
掌管码头的团总 顺顺 天保 傩送 撑渡船老人 外孙女儿翠翠 天保身亡 傩送出走 老船夫在某个风雨交加之夜猝然去世 翠翠孤零零地在渡口等待着情人返回
沈从文对湘西小儿女辈未来历史命运的担心
对湘西下层人民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有形 秩序”和“无形观念”束缚下,生命处于自在状态的悲 凉人生的反思;
◆ ◆
力图使生命从自在走向自为的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
金钱与权势的具象描写,只有摆脱它的控制,生命 才能走向自由
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 对民族性格重造的渴望
◆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作源自的人生感慨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
翠翠孤独感
◆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
◆
◆ ◆
二、 《边城》背景设置:“桃花源式”湘西
◆
风 景:幽 美
◆
风 情:淳 朴
风 俗:热 闹
◆
沅水
三、翠翠、傩送爱情悲剧原因探究
1、翠翠父母的 爱情悲剧 2、渡 船 与 碾 坊 3、老船夫的 内心隐忧 民族身份? 守兵职责? 经济困境? 翠翠人生中 的阴影
见出湘西人在义利方面的取舍 翠翠人生中 的暗影 包涵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翠翠悲剧的 决定性因素
◆
◆
“十六岁姑娘多能干,将来谁得她谁福气!” “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作陪嫁,一个光人!”
四、 《边城》主旨分析
1、小说材料来源 2、在爱情故事中寄托着对理想生命形式的探求
3、写出一个神性、优美、淳朴而又寄寓着沉痛悲凉的 湘西,传达出少数民族心坎上那股沉郁隐痛的情怀 4、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婉曲而压抑的心声
略。
第四节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一、原始状态的生命形式
◆
《龙 朱》 《月下小景》
◆
◆
《媚金、豹子与那羊》
《阿黑小史》 《雨 后》等
◆
◆
二、自在状态的生命形式
◆
《萧 萧》
◆
《丈 夫》
《新与旧》 《菜 园》 《贵 生》 《柏 子》等
◆
◆
◆
◆
(一)《丈 夫》情节梗概
小说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湘西生活现象:
3、在某些贫困地区,携妻带女赴发达地区从事地下 “性产业”成了改变家庭贫穷面貌的捷径。“当经 济不宽裕时,男人特别是年轻男人已习惯了鼓动妻 子或女友出去卖淫。他们并一定是‘鸡头’,但只 要能赚回钱,是不是‘戴绿帽子’的议论,他们不 在乎。” 4、“性产业”从业者分为若干等级:一等的在歌舞厅、 夜总会、俱乐部;二等的在酒吧或咖啡店;三等的 在桑拿浴和按摩店;四等的在“练歌房”;五等的 是美发美容店的洗头妹;六等的是社会型的在头卖 淫的妓女。 (《书屋》2004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