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从文生平事迹 3

沈从文生平事迹 3


1933年是沈从文收获颇丰的一年。
• • • • ①9月与张兆和结婚(沈从文与张兆和) ②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③创作进入佳境。创作代表作《边城》。 ④引起“京派”“海派”之争。
张兆和,现代女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妻子。1932
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 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曾任北 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 辑。 沈从文爱上张兆和绝非“偶然”。从 现在的黑白照片中可以看出张兆和的确 是经典美女: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秀 发齐耳,下巴稍尖,轮廓分明,清丽脱 俗……。更重要的是张大家闺秀的气质 ——高雅、羞涩、内秀。张兆和出身苏 州名门,张家四姐妹个个都受过良好的 教育,长得美丽。
“沈从文在中国有如十九世纪法国的莫泊桑、或俄国的契诃夫,是 短篇小说之王”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我们看了这么多关于沈从文先生的评价,那让我们进一步走进 他、了解他吧。
认识沈从文先生的人都说他平时很和气,总是微笑着,很温和。 但是一遇到他不肯做的事情,你就是拿着枪对着他,他也不会去 做。 实际上沈从文这一生就是一直在追求人性的一生。追求一种美 好的素朴的一种人性。在他小的时候,不肯读书,一种儿童的天 性要尽量让它张扬让它发挥。那时候读私塾,后来是新式小学。 而且,他不是一个用功的孩子,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就是一个野 孩子。他常常逃学,利用逃学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增长了好多自 然方面的如动物、植物等等的知识。另外就是接触了社会百态。
沈 从 文
(1902-1988)
设计: 湘钢一中杨
他们眼中的“他”
沈从文没有亮出浪漫的姿态或是鼓吹“进步”思想,而是返身回顾、 致力写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人物风俗。他没有发出礼教吃人的呐喊或是经 营非人的癖好,相反,他却在大变革的前夕召唤对乡土中国的诗意想象。 一九三零年代中期,当他的好友丁玲终于皈依“革命文学”时,沈本人 已经出落成为一个抒情文体家,乡土主义者和政治上的“保守派”。 ——王德威 “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美〃金介甫)
• 1924年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 《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子。 • 1928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与胡也频、丁 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1930年起先后在武 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 1932年。结识张兆和。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 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 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 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 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小说 《紫》中描写的一样,飘然退出沈从文的生 活。沈从文事后说:“因为明白这事得有个 终结,就装作为了友谊的完美……带有一点 悲伤,一种出于勉强的充满痛苦的笑……就 到别一地方去了。走时的神气,和事前心情 的烦乱,竟与她在某一时写的一个故事完全 相同。
沈 从 文
设计: 湘钢一中杨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沈从文的小 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 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 体的境地”,“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 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 因此难以被当时的现实理解是自然的。 所以他是寂寞的。”

●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遗憾
这场论争引起了鲁迅的批评,他指出: “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 是商的帮忙而已。其他左翼作家如胡风、姚 雪垠等也撰文批评了这两派的一些不良倾向。 显然,这场涉及到的是分居北京,上海的一 些作家身上的不良影响, 到后来,“京派”、“海派”的宁内涵 和外延有所变化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 划分依据的作家群体和流派的代名词。
讲课轶事
据说他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坛的时候,望 着满满一教室的人,紧张地说不出话来,呆 呆地站着,几乎有整整十多分钟的沉默。 等到他安定下来开始讲课,他滔滔不绝地 讲了起来,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就把一个 小时的讲义讲完了。这份讲义他准备了好几 天。剩下的时间,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 拿起粉笔,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 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家书中以自炫的笔调 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 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 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其文学创作宏富, 数量惊人,有小说、 散文、文论、自传、 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 产的作家之一。主要 作品集有《鸭子》 《蜜柑》《神巫之爱》 《虎雏》《石子船》 《阿黑小史》《月下 小景》《八骏图》 《湘西散记》《边城》 《长河》等。其中短 篇小说《丈夫》《贵 生》《三三》,长篇 小说《边城》《长河》 是其代表作。

这段历史,在1949年以后,因胡适的缘故,被回 避,或歪曲。直到1979年以后,丁玲复出,因读 沈从文《记丁玲》一书(沈从文写此书时,丁被国 民党警方囚禁,直到1979年以后她才看到),对沈 产生强烈的不满,并说出伤害沈从文感情之言, 尤其是丁玲说沈从文胆小怕事(“他向来胆小,怕 受连累”)之语(指沈在胡也频被害、丁玲被捕之 时),颇伤沈、丁几十年的情谊,导致两位老友在 晚年近于绝交。
●沈从文与丁玲恩怨
• 沈从文、丁玲、胡也频之间, 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有过 一段美好的朋友之缘和患难之交。 1931年,胡也频遇难,沈从文通过 胡适参与营救未遂,随之,沈从文 以丈夫的名义,护送丁玲母子回湖 南常德丁玲的家乡。在那里住三天 后,他们又一同返回上海。由于帮 助营救胡也频和护送丁玲回常德, 沈从文失去了在武汉大学的教职。 • 1933年5月14日,与丁玲同居的 冯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旋即供 出了丁玲的地址。同日,丁玲在上 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 不久,同冯达一起被转移到南京囚 禁。沈从文通过胡适营救,丁玲于 1936年被释放。

黄永玉在《太阳下的风景》中有一 段讲到了表叔沈从文与婶婶张兆和的婚 姻,写得颇有趣致:“婶婶像一位高明 的司机,对付这么一部结构很特殊的机 器,任何时候都能驾驶在正常的生活轨 道上,真是神奇之至。两个人几乎是两 个星球上的人,他们却走到一道来了。 没有婶婶,很难想象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子,又要严格,又要容忍。她除了承担 全家运行着的命运之外,还要温柔耐心 地引导这长年不驯的山民老艺术家走常 人的道路。因为从文表叔从来坚信自己 比任何平常人更平常。所以形成一个几 十年无休无止的学术性的争论。……这 里有一个秘密,作为从文表叔文章首席 审查者,她经常为他改正许多笔误。”
在上海中国公学,沈从文遇到了他一生的爱 人——张兆和。我们相信这是上帝安排的巧 合,注定让沈的心灵先受到爱情的折磨和煎 熬,然后才让他品尝幸福和甜酒的。 师生恋:癞蛤蟆第十三号→ 单恋欲要自杀→ 爱情修成正果
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 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 来吧,有太阳。沈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 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 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很 沮丧的回到了旅馆,一切仿佛都非常渺茫了 而在张家,情形出乎意料的急转直下。 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 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 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要妹妹 大大方方地把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 勇气回请了沈从文。
“京派”概念
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 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 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 《文学杂志》。他们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 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 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代表作家有废名、 沈从文、凌叔华、萧乾等,其中以沈从文的成 绩为最大。
张兆和与姐姐妹妹都是大家闺秀,号称 “张门四枝花”。
叶圣陶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 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那时的沈从文期待 着这种幸福的降临,知其不可而为之,惶惑 而迷茫,一切都不可知。
按说,沈从文在纯洁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前,应该是自卑的, 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 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梁实秋《回忆沈从文》),既 然口才不济,又十分害羞,沈从文便祭出自己的法宝,暗地里发起了 书信攻势, 沈从文不停地给张兆和写情书。一开始,张兆和就直接 地拒绝了沈从文的求爱。可沈从文并不死心,他一直坚持给张兆和写 情书,并还扬言,如果张兆和不答应,就去自杀。
那就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探索,究竟是怎么样的经历造就了这 一代名家吧!
一、传奇人生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 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读 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 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6岁入私塾,1917年小学毕业,参加当地土著军队。 他当过卫兵、班长、书记等,亲眼目睹 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 酷暴戾。
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着生活中 的鲜血和阴暗,反而促使了他以后形成 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
1922年,年仅二十岁的沈从文,因为受到五四余波 的影响,从湖南湘西凤凰来到了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 —北京,他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作家。然而,只有小学文 凭的他,遭到了别人无情的耻笑,以至于当胡适先生聘 请他去老师,他教的还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这也在当 时开了一个先例,由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乡下人”,去 教一群高素质高文化的大学生。
1933年至1934,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 有关“京派”和“海派”的论争。1933年10 月沈从文在其主编的《大公报· 文艺副刊》上 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指责在“在上 海赋闲”的作家商业化的“玩票白相精神”, 引发了这场论争。12月,上海《现代》主编 之一苏汶发表《文人在上海》回敬了沈从文, 反对用“海派文人”这个名词把所有居留在 上海的文人一笔抹杀。
1933年8月之后(至迟不超过1935年8月), 沈从文开始和文艺少女高青子“交往”,后来有 人考证说此时张兆和正值怀孕生子。 初见面时,高青子的装束就是刻意模仿沈 从文小说《第四》里的女主人公的装扮。在交往 的过程中,沈从文将他和高青子的故事写成小说 (高青子也根据此事写作了小说《紫》)。他向 林徽音写信倾诉他之烦恼,并帮助高青子出 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