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辅导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由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个要素构成。
2、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由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组成。
3、学前儿童是指0~6岁儿童;学前儿童家长指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可以在幼儿园、社区、企事业机构、传播媒介中进行。
5、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
6、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四个过程。
7、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涉及到家长和子女两个方面。
对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学前儿童的家长来说,涉及到家长素质教育和教育行为两个部分。
家长的教育行为包括家长为子女成长而创设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对子女的主动教育行为和由子女的行为引起的家长被动教育行为等要素。
对家庭教育中的学前儿童来说,涉及到子女对事物的认识、子女对家长的态度、子女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和子女在家庭教育中的行为。
8、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涉及到指导的目的、指导的渠道、指导的对象、指导的内容、指导的形式和指导的时间等。
9、组织管理者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包括领导体制、机构建设、组织形式、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监察评估、经费筹措等。
10、影响儿童的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来说,客观因素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在家庭生活、游戏、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家庭的成员之间,邻里之、亲友之间的关系,家长的年龄、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等;家庭环境影响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1、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包括六种:情报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实验研究、质的研究、行动研究。
2、情报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不只是一种研究手段。
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3、情报研究的作用是:一、为确定研究课题服务;二、为设计研究方案服务;三、为认识研究、提高理性认识服务;4、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的已有事实进行的研究,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提高调查内容的设计质量是关系到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水平的关键。
5、调查研究的类型:一、现状研究:现状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或“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么样的。
”二、相关研究,相关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三、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一般要解决的问题是“某一种现象或具有某一种特征的对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教育经验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对教育对象、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的技能和体验。
家庭教育经验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具体技能和感受体验。
7、家庭教育经验总结是在拥有大量家庭教育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提炼,将已有认识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8、实验研究的变量由实验变量(自变量)、效果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组成的。
9、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10、行动研究的兴起始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
由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考瑞等人大力倡导,行动研究开始进入美国教育研究领域。
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
11、典型的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自然性;二、行动性;三、角色一体性;四、供体与受体的统一性;五、合作性;六、反馈——调整性;七、目标的具体性;八、结果的非普遍性。
12、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首先,要“找出起始点”,包括研究日志、寻找一个起点;其次要“理清情境”,包括澄清研究的起点、收集资料、资料分析;第三,要“发展行动策略并付诸实践”;第四、要“分析与理论类化”。
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1、提高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关键。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定位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上,教育不能重智轻德,学习也不是单一的“读书”、“写字”、“听课”,学习是一种在活动中获取、体验的过程。
3、四种学习能力是一、学会认知。
二、学会做事。
三、学会共同生活。
四、学会生存。
4、情商(EQ)概念,是力图从心理学角度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同步的矛盾提出的有效方案。
5、EQ定义包含五个方面的内涵:一、认识自身的情绪。
二、妥善管理情绪。
三、自我激励。
四、理解他人情绪。
五、人际关系管理。
第二章家庭第一节家庭的概述一、家庭的概念P23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
其中婚姻是家庭的起点,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也是判断是否是家庭的首要目标。
二、家庭的本质特征P231.两性结合,延续后代;2.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3.是人类的基本群体,不仅为人们创造了社会的基本条件,而且还满足了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的需要。
三、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四、家庭的生命周期P27。
1、新婚夫妇的两人世界。
2、孕育孩子阶段。
3、为人父母、养育孩子阶段。
4、孩子长大承认阶段。
5、老年阶段。
新婚阶段对于今后能否建立美满的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偶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史上的第三种形式,属于个体婚制。
对偶家庭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的,相对一夫一妻制家庭来讲,是一种不牢固的夫妻关系,它是普那路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态。
五、家庭结结构概念:P29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第二节家庭结构一、家庭结构的概念: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二、家庭结构的类型:三、P35我国家庭规模发展的趋势~小型化和核心化。
四、离异家庭对孩子的上还有哪些?离异家庭中,由于父母长期冲突,相当一部分孩子产生了心理偏差,他们中有的性情孤僻、少言寡语,有的非常冷漠、悲观失望,还有些孩子有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
父母离异后的孩子还有一个重新面对新环境的问题,有些父、母又重新组成了家庭,孩子面临这与继父、继母、新兄弟姐妹的关系,如果父母没能处理好这些关系的话,孩子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这对未成年孩子来说是残酷的。
利离异家庭对孩子造成伤害的程度高低决定与父母,父母要进最大努力去减少伤害程度,努力创设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理智地面对成长中的孩子,让人世间最真诚的父爱、母爱永留孩子心中。
第三节家庭关系一、家庭关系含义,家庭关系又称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互动联系,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P38: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被称为家庭中的第一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
三、家庭关系的特点:1、家庭关系是以婚姻血缘为纽带的。
2、家庭关系最为持久、稳定。
3、家庭关系表现出一种其他任何社会关系都不曾有的连续性和承先启后性。
4、家庭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监督。
四、家庭关系的类别:1、夫妻关系2、亲子关系3、祖孙关系4、婆媳关系。
五、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分析P40家庭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家庭关系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一)来自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1.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家庭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家庭关系则越复杂。
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理、心理、道德、文化修养等自身因素也必定会影响到家庭关系。
2.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不同代际的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年龄、身体差异等原因,导致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家庭中的代际层次越多,家庭关系则越复杂。
3.家庭传统和背景家庭传统和背景对家庭关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良好的榜样。
(二)来自家庭外部因素的影响1.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会影响人们的家庭关系,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人人经济独立,家长制就不易滋生。
2.法律和道德风俗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对家庭关系起到约束和保障作用,道德风俗对家庭关系起到监督和导向作用。
3.宗教宗教对家庭关系也有重大影响。
不同宗教对家庭关系的相应规定对家庭的主要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产生了极大的约束力。
六、家庭关系的发展趋势1、家庭关系从数量上来说将趋于简单化。
2、家庭关系从交往密度上来说将趋于减弱,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呈开放化趋势,未来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与社会群体联系将加强,而与家族成员的联系将减弱。
家庭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会对家庭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
第四节家庭的功能一、家庭功能的概念:家庭功能又称为家庭职能。
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P44影响二、家庭功能的类别。
我们把家庭功能分为两大类(一)固有功能(二)历史功能。
固有功能包括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赡养功能;历史的功能包括情感交往功能、生产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等。
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P471.社会生产力水平对家庭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2.社会法律和制度对家庭功能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
3.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也会影响家庭功能。
三、家庭功能的变化(一)生育功能逐渐退化。
(二)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
(三)消费功能有平均到多元。
(四)教育功能分化。
(五)赡养功能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