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

高三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

2020届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总攻略常见题型一: 文意理解、梳理、概括类此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

分为“概括人物特点”类和“概括文本内容、观点、主旨”类。

(一)概括“人物特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阅读与理解,能否准确捕捉人物在文中的核心表现;二是词语积累与表达,能否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使用题干要求的“恰当的熟语或成语”进行表述。

提问方式:根据文意概括人物特点并简要说明答题思路:逐段梳理,不漏要点→提取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结合事例简要分析【答题思路解析】要从语义和感情色彩两方面思考,要符合对三人的整体评价:1. 对桓公主要是其治国理政、知人善任的正面评价,也可评价其“野心勃勃”;2. 对管子主要是关于其谋臣角色的评价,可为正面的“深谋远虑”等评价,也可为反面的“诡计多端”;3. 对衡山之君的评价主要从贪婪、短视、不够明智入手,亦可对其弱国处境予以同情理解,但不可给予褒奖。

☆答案须为成语或熟语(熟语:日常使用较频繁,使用习惯和字词组合相对固定的词语。

)【参考答案】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答题思路解析】1. 准确理解题意中的关键词过人之处是褒义词,程度上区别于一般的特点或者优点,如好学与程门立雪2. 根据题意找到答题区间;3. 翻译并梳理相关语句,对内容进行分类;4. 用能够表述“过人”的词作答。

【参考答案】①善于骑射(勇猛善战),屡经战阵,所向披靡。

(D1)②虚心受教(谦虚受教),折节读书,深通兵法。

(D2)③奋斗不懈(自强不息),出身低微,终成栋梁。

(D3)④治军严明(赏罚分明),有勇有谋,多有奇功。

(D4、5)⑤率先垂范(仁爱谦让),同劳同苦,深得人心。

(D5)⑥深沉有智(深沉有谋),见机行事,屡建战功。

(D4、5)答案中的表述可以灵活,两个支点应该明确。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

答出三点得6分。

【答题思路解析】1. 根据题意明确答题区间是第二段;2. 翻译并梳理相关语句,对内容进行分类;3. 薛翁特点+ 熟语(成语)+ 三个角度【参考答案】:➢鸿儒硕学(博闻强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博古通今、知识渊博……)➢深居简出(高深莫测、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真人不露相、大隐隐于市、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闭门不出、行踪不定、隐姓埋名、为人低调、独来独往……)➢不慕荣利(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声名远扬(闻名遐迩、久负盛名……)➢洞若观火(高屋建瓴、洞见症结……)➢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教导有方……)➢自视清高(为人孤僻、清高自傲……➢慧眼识珠、直言不讳……【答题思路解析】:1.“哪些”,要求写出两条以上。

2.“过人之处”,应该是褒义词语或短语。

3.应区分“过人之处”与一般优点在程度上的区别:比如,“程门立雪”与“敏而好学”的程度明显不同,前者体现“过人”二字程度充分,后者只是一般的优点,并无“过人”的程度,故不得分。

【参考答案】:✧有立雪程门的精神(见贤思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二)概括文本内容、观点、主旨考查阅读与理解,能否准确捕捉文本相关内容及观点、主旨,并且准确表达。

【答题思路解析】考查理解概括并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1.准确理解题干中的“备”,梳理本段内容,感叹的理由侧重从不同的角度概括。

2.“备”应指著述数量多,且研究方向全面(研究内容很全面,著述涉及领域广2分)其著述中:(以下四点各1分)①有将扁鹊《难经》中深奥的医学理论解说给后人的《难经解》;(突出“解说”即可)②有根据药物性能与人体脏器匹配研究而著的《主对集》;(突出“匹配关系”即可)③有对张仲景《伤寒论》遗漏药方和对伤寒症状的表现进行补充的著述;(突出“补漏”即可)④有对古书没有记载的新出现的有效药物,进行研究记录的《本草补遗》。

(突出“新出现的药物”或“古书没有记载的药物”即可)【答案示例】:庞安常读遍古今医书,为他认为最深奥的扁鹊的《难经》作解说(1分)数万字,使之通俗易懂;为使药草的药性与人体器官的功能相对应,以更好的治病,写了《主对集》(1分);又因古今时代变化,情况有所不同,补充了张仲景的《伤寒论》(1分);又因新出现的药古籍中没有而做了《本草补遗》(1分)。

他的著作覆盖了医学的各个方面(2分),为医者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参考,贡献颇丰,因此作者说“吁,其备矣”。

【答题思路解析】考查文言文理解概括的能力。

1.分析题干,确定题干中的重点——概括的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肯定的原因,不是《世说新语》的特点。

2.分析所在段落文本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 直接摘抄关键词语(如“博赡”“雅韵”等),酌情扣分。

【参考答案】(1)刘孝标:校对补注,就像用《春秋》来配合《左传》,广博的见识对《世说新语》有很大的功劳。

// 刘辰翁:贡献评论,就像用玄学家郭象的思想来解释《庄子》,十分清雅,韵味独到绝妙。

(2)刘孝标:他的评注就像用《左传》注解《春秋》一样,(将其微言大义用历史资料补读),因此使其广博丰赡,立下功劳。

// 刘辰翁:他的评注就像郭象注解《庄子》一般,具有独特的风雅气度和韵致,也获得了作者的肯定。

【答题思路解析】考查理解并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1、分析题干,确定题干中的重点——“要重视微小的事情”。

2、明晰中心论点、标题的特点及作用。

3、分析文本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参考答案】①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

【答题思路解析】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1. 分析题干,确定题干中的重点——“直接依据”,需要根据原文中的例举的圣人所作所为来谈。

2. 依据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中的“故”,先考虑与该总结句邻近的前文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的关联事件,以此进行相应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也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答题思路解析】1.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

2.关注文中信息,梳理归纳概括。

蔺相如曰:“---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3. 语言表述①死读兵书,缺乏实战经验。

②骄傲自大,轻敌(不重视作战)。

③颐指气使,不尊重将士。

④贪恋财物,不与将士同甘苦,不专注于军事。

【答案示例】赵括初学兵法之时,便认为自己非常聪慧,性格自大狂妄,认为天下没有敌手,兵家之事是需要慎重考虑而代价惨重的,但赵括并不在意,随口就谈兵。

态度不端正,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知道在战场上如何应用,如何变通。

赵括不尊重士兵,军中士兵一不信服他,赵括心中只有赏赐的金钱,只懂得独享,而不懂得与士兵分享,贪图一己私利,没有大将风范。

因此,赵括在出兵前就注定了兵败的结局。

【答题思路解析】1. 分析题干,可依据“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所在段落确定答案区间。

2.对文本进行内容梳理、提取和概括。

3.注意文本中“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的位置和提示上下文关系的词。

【参考答案】:1. 为黄生能够师从大贤王安石(介卿)而喜;或为黄生学业精进,才能卓著,为人所知(强调在大贤身边后进步之大)而喜;或为黄生虽没在长辈身边尽孝,却仍扬名声、显父母,胜过堂前尽孝,使其长辈喜而亦喜。

2. 为黄生的变化——言行举止品格气质与王安石相像而喜;或为王安石——的品格、气质,以及王安石对他人的影响(以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而喜。

3. 从黄生向王安石学习,提升自己的学问和品格的事实中,看到自己的差距,感到惭愧,打算像黄生一样,学习王安石大备的道德,砥砺前行,警戒自修。

常见题型二: 分析评价探究类此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对文本内容、主旨、观点进行评价、分析、阐释。

【答题思路解析】1. 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并确定最主要的人物:齐桓公、管仲、楚国国君、衡山国君。

2. 事件的起因是什么?齐桓公想要降服楚国,但是担心自己“力不能过”,即打不过楚国,所以问计于管子。

3. 事件的结果怎样?最终,齐桓公和管子一方不战而胜,楚国降齐,衡山国奉国而归。

4. 从原文中找出人物的言行举措,用旁批法进行分析,进而获得启示旁批:人物做事的特点,行为的目的、效果,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思考:1. 管子最终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楚国缺粮,百姓降齐者十分之四2. 概括管子的策略是:表面上贵买楚国之鹿,实际上诱使楚国放弃农业生产,使楚国因缺粮而降服齐国。

3.从管子身上获得的启示是:【从管子的角度】1. 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2. 深谋远虑、眼光长久,才能获得可持续、长久的发展。

3. 遇到问题时,不正面迎接或迎击、不要一味地固执,而要学会灵活变通,采取侧面的多样的做法等,最终成功解决。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不同的敌国采取不同的策略。

除了可以从主要人物身上获得启示,还可以从次要人物身上获得启示【从齐桓公角度】1.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虚心听取臣下建议等。

2.君臣上下一心是获得成功的保证【从楚国国君的角度】1.不可贪图小利、不可因小失大。

2.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满分答案示例】:①文中的管子用买鹿的计策击败了军事强大的楚国,用哄抬兵器价格的计策使衡山归顺于齐国,这告诉我们做事时要灵活应对,有时需要我们避其锋芒,从其他方面解决问题。

②不论是楚君还是衡山之君,他们都中了管仲的计策,因为他们认为捕鹿和卖兵器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从而失去了理智,甚至让百姓放弃耕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时不要一味贪图利益,而要顾全大局,不要见钱眼开。

【答题思路解析】1、思考善问者有怎样的特点,依据文本第7段概括。

2、抓住比喻特点,找到本体。

3、思考子路符合具备其中的哪些特点,依据链接材料内容与文本一一对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