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徐卫军(长江科学院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自然界中,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籁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排放的废水、污水量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在“水”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因此,人在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必须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以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共同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1)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所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资源,爱护环境,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力就难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和改善,在财富极度匮乏的社会中必然潜伏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就难以形成和谐社会。
(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所谓人与人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这种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
(3)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重组。
随着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人们的职业和身份经常变动,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地产生;随着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向不同市场主体的集中,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地扩大,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也就随之产生。
虽然各阶层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容互补的一面,但是,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对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各社会阶层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他们都能从改革发展中普遍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富减贫,使各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逐步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稳定社会结构。
2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水问题我国地处中纬度,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5600多亿m3的年供水能力,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近8亿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km2。
但在很多地区,水的问题仍旧是限制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面临的水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防洪标准低,洪涝灾害频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威胁较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大江河已发生了5次比较大的洪水,损失近9000亿元。
特别是1998年发生的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充分暴露了我国江河堤防薄弱、湖泊调蓄能力降低等问题。
防洪建设始终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二是干旱缺水日趋严重。
农业、工业以及城市都普遍存在缺水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
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
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是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几年,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198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310多亿t,1997年为584亿t。
受污染的河长也逐年增加,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km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
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目前,全国水蚀、风蚀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愈来愈严重,黄河利津站于1997年断流达226天(进入2000后,这一现象有所改善)。
此外,河湖萎缩,森林、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环境。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水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仅从水资源的供需来看,在充分考虑节约用水的前提下,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6400亿~6700亿m3;2030年人口开始进入高峰期,将达到16亿人,需水量将达8000亿km2左右,需要在现有供水能力的基础上新增2400亿m3。
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3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3.1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水是构成生命原生物质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一系列的新陈代谢反应,是生命物质所需营养成分的载体,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体的原料。
可以说,没有水,就不会有人的生命,就不会有一切生物的生长。
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原料,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
从农业发展来看,水资源是一切农作物生长所依赖的基础物质,如果可供应的水量小于需要的水量,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当然,如果水量过多也可能导致洪涝、土地盐碱化等消极作用,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从工业发展来看,水是工业生产的命脉,几乎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需要水的参与,如洗涤、冷却等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时,水资源对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3.2 社会经济发展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压力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超出水资源一定承载能力时,会对水资源产生很大压力。
例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人口增加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以及由于水资源利用量增加所引起的污水排放量的增加。
工业发展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工业排污总量随着总产值的提高仍在增加。
尽管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单位产量的污水排放量有所减小,但减小的速度小于产值增加的速度,所以污水总量仍在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水污染不可避免地将会加重,对水资源的压力也会更加严重。
农业发展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农用化肥、农药对地表及地下水质的非点源污染,以及农田排水排盐对干旱区淡水资源的影响等。
总之,人的社会经济行为必然要影响水资源系统,一方面,随着发展增加了需水量;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也增加了向水资源系统排放污水、废水的范围、数量。
对水资源系统产生压力、带来威胁是不可避免的。
3.3水资源问题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所以在水资源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必然又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例如,水质污染和缺乏安全的水资源影响到人的健康状况;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水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工业、农业生产,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3.4社会经济发展又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社会经济保障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处理污水、改善环境的能力也在提高。
原来不能治理的污染现在可以治理了,原来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治理的污染现在需要花费较小的代价。
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实力来改善水资源系统,例如,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行污水处理、改善生产工艺、改善引水及供水系统、兴修水利、提高用水效率。
另外,由于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断更新,人们管理水资源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这些又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之,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来看,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一种宝贵资源,而且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维持正常状态的基础条件。
哪一方面离开水资源,也不能正常运行,更谈不上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因此,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实现条件4.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衣食仓库”、“武器仓库”和“精神产品”的仓库。
生产力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离开作为生产环境的自然界这一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采进行生产的材料。
”人与自然组成了生态平衡系统,只有维持这种平衡,人类才能得以生存繁衍。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
大自然是人类无私的母亲,人是大自然的宠儿,人类往往无所顾忌地向她索取所需。
但是并非大自然的一切都适合人的存在和发展,并非一切的自然物都可以直接满足人的需要。
因此,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活资料到创造人类需要的其它物质资料,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
人类的活动如果遵循了自然规律,就能成功;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终将失败。
人类轻视自然界的法则,必然遭受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告诫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在这里,恩格斯说得最清楚不过了,自然规律只能认识和运用,不能随意创造和改变。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人类社会的发展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4.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条件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走向和谐社会,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
(1)树立先进理念。
要摒弃工业社会的自然观、树立新的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自然观。
放弃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欲望,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关心其他物种的命运视为人的一项历史使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和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要树立新的国策观,1983年12月31日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这是继中国把人口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之后,提出的另一项国家大政方针,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的增长,保护自然环境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新的国策观;要树立新的增长观,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指标,更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树立“零增长”观,即: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善;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大幅增长;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