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 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
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社会。(总体要求、特征)
16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是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
29
29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要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 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扶持创业的优 惠政策和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 险制度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 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四、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8
28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第一,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 会新型关系,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33
33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 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 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 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27
2、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 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在第十二点“推进社会事 业改革创新”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 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 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 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要求。”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5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第一、历史上的社会和谐思想
和谐——“和”:和睦、和衷 甲骨文中即有“和” 孔子《论语》: 共济。 “和而不同”,“和为 “谐”:相合,协调、和顺、 贵”; 墨子:“兼相爱”、 无抵触、无冲突。 “爱无差”; 和谐:各方面的配合协调、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36
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从“管理”到“治理”的提出: 十八大: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从“管理”到“治理”,体现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 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
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 ,阐明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
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 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12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 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 出了全面部署。
30
30
31
31
32
32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 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 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 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 全由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 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 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 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0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 发展。
要条件。
22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2、保障和改善民生 3、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3
习近平、李克强密集“走基层”
2012年农历小年“瘠苦甲天 下”之称甘肃定西看望民众
每户2袋面、2桶油、20斤猪肉、1床棉 被、4副春联、3斤水果糖、3斤大板瓜 子,给学生发放书包、文具盒、词典 各1个——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
34
34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 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35
35含义是指协调社会生活的各种方 法和途径。因此,政府可以被视为包括在治理中的组 织形式之一。 治理的重心在于协调社会生活,治理水 平是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治理更是一个被频繁使用 的专业术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这一总目标,在经济建设方 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在社会建设方面,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创新 社会治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第二.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 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 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 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
展的条件。”
*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影响其他
人的自由发展,且互为条件。
8
1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第二. 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 要指导方针。十六大报告明确把 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1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生态文明的关系;(五者之间是有机统 一、相辅相成的、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第三、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
18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
• 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 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 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 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 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建立, •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有较大提高; •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 19 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6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第一.历史上的社会和谐思想 在西方,和谐最早出自毕达
哥拉斯学派:“什么是最智慧
的——数”; :“什么是最美 的——和谐”;
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也
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涵 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例如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出 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
7
先后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
•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 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 证。
3
3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2、保障和改善民生 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总布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具体内容。
13
13
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4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第二. 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 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 决人民内部矛盾 。
9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第二. 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