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河南驻马店期末)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解析该题的题眼是“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冲击,正确答案为C。
A、B、D三项与题意“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答案 C2.(2014·广东东莞质检)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对时事进行论说。
下列陆续在报上发表的评论是针对()A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已经于1864年失败,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开始在北方兴起,但是其盲目排外引起康有为等一批知识分子的敌视,因此有“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排外平议”等评论,故B项正确;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至日本,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1911年在武昌首先爆发,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4·广东虎门调研)记录片《复兴之路》说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这“国耻”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日本全面侵华解析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可以判断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故C 项正确;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甲午战争是在1894年,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4.(2014·广东梅州五华县质检)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它是一条分界线。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D.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题干强调的是“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 A5.(2014·广东揭阳一模) 1913年宋教仁命案发生后,上海地方检察厅公开传讯袁世凯的亲信国务总理赵秉钧,并公布政府高官与杀人犯之间密切往来的证据。
一个小小地方法院竟敢传讯国务总理,是因为() A.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当时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民意强大C.上海市国民党控制的地盘D.袁世凯为移祸赵秉钧,支持上海地方检察厅解析依据材料,地方法院可以传讯国务总理,体现出了司法对行政权力的一种制约,结合时间1913年后,所以应为中华民国时期,三权分立立法、司法和行政相互制约和平衡的一种表现。
所以选A。
答案 A6.(2014·广东佛山调研)下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图》。
符合“唐代江南地区经济中心”“近代中国最早航运企业诞生地”“张謇大生纱厂创办地”“荣氏保兴面粉厂所在地”排列顺序的是()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解析“唐代江南地区经济中心”是杭州,“近代中国最早航运企业诞生地”为上海,“张謇大生纱厂创办地”是南通,“荣氏保兴面粉厂所在地”是无锡,根据地图,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7.(2014·广东湛江质检)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A.造纸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之一是轻工业发展较快而重工业极为薄弱,在1872~1911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排在第一位,面粉业排第二位。
答案 D8.(2014·山西质检)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此图说明了()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通过学习西方制度文化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成为国人的共识,故选C。
天朝上国下的华夷观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崩溃,但从材料看,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民主”、“共和”出现频率依然极低,排除A;材料没有表现中国器物方面的探索,排除B;在1912年之前,“民主”、“共和”出现的频率已到最高水平,排除D。
答案 C9.(2014·广东揭阳一模)梁启超认为:“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洁之,愈洁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反映了梁启超()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B.着眼于中国制度改革C.着眼于维护清朝统治D.主张对中国进行革命解析梁启超认为“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形象的说明了中国只有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了中国内部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外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改良,而非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B10.(2014·广东中山期末)“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解析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主共和制,从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看,可知是受卢梭影响,故D项错误;而“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已经不仅仅是卢梭的思想,故A项错误;平等、人权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民友”更体现出民主,结合时间是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
答案 C11.(2014·广东惠州二模)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于共和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
”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B.只能实行君主立宪C.人民不支持革命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当时的国人风俗习惯比较落后,对选举、会议等属于国民的权利、义务不了解,这就迫切需要开启民智,对民众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已经成立,形式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人民的觉悟不高,并没有说明人民不支持革命,故C项错误。
答案 D12.(2014·广东梅州一模)19世纪90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
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C.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A、B、C三项都是对原因的正确分析,D项说法错误,20世纪前期,孙中山等人领导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仍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彻底结束封建制度,故选D。
答案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 13.(2014·广东江门一模)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4分)(2)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
”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4分)(3)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12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体现在: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封建官僚制度成熟;经济上,小农经济发达;文化上,心学发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发达对于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制约作用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中国古代发明对西方海外扩张有影响。
首先应考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但造纸术和印刷术更多的是推动西方社会的变化,直接推动海外扩张的是指南针和火药;第二小问,以前一问为基础,要求说明殖民扩张对西方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第(3)问,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变化回答。
答案(1)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小农经济的发达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儒家思想(理学)的僵化阻碍了思想解放;古代科技的发达并没有催生近代自然科学。
(2)列举:指南针用于地理大发现,火药用于征服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