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治疗大法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剑突以下,脐以上胃脘部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并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种病证。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痉挛、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
中医认为胃脘痛的形成多由于饮食不当,情绪失调,脾胃素虚或外邪犯胃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痛则痛,病理变化属于“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临床特征
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兼症: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恼怒·劳累·暴饮暴食·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胃痛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分别不同情况,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益气诸法。
理气和胃为之基本之法
胃脘痛其发病原因不论寒热虚实,无不贯串一“气”字。
如《素问·至
真要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景岳全书》曰:“胃脘痛症,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乎气。
”胃气以和降为顺,气不和则滞,不降则逆,不通则痛。
民间有将胃痛称为“胃气痛”或“肝胃气痛”的,它突出“气”字为本病病机的关键所在。
故理气和胃是胃脘痛的基本治法。
处方擅用四逆散加金铃子散加炒谷麦芽。
治胃又善通降之法
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胃气“下行为顺”。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因此,治胃之关键还在于胃之通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导失职,壅滞为痛为患。
然“通”字之意,须全面理解,如《医学真传》云:“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则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泄下为通则妄矣。
”
脾胃同病法宜兼顾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其居中焦,故常见脾胃同病。
但“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宜升宜健;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润,以养胃阴。
”两者协调为用,乃中和之枢纽。
临证每用和法统之,健脾用运法,降胃用通法,通运结合,兼而顾之,燮和中焦。
养生指导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故应善加保护。
(1)急生患者出院后,仍需注意饮食,不可过食生冷和饥饱无度,以免因饮食不节而致再发。
同时,避免外感寒邪。
(2)慢性患者迁延反复,饮食调护尤为重要,必须养成饮食规律、起居有节的良好习惯,还应注意劳逸适度,情绪平和,勿使七情内伤而加重病情。
(3)胃痛发作时应立即到医院诊治,不可拖延时间和随意服药,以免贻误病情。
(4)适当进行文体活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