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0月8日目录一、专业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 (1)(二)建设基础 (3)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 (6)(二)具体目标 (6)(三)建设思路 (8)三、专业建设容(一)推进校企对接,以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9)(二)探索系统培养,以体系建设衔接职教培养通道 (12)(三)强化实践育人,以基地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16)(四)转变培养方式,以跨界共育改造传统教学模式 (20)(五)打造教学团队,以互培共育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27)(六)实施多维评价,以多元参与建立质量评价制度 (30)四、改革举措(一)改革举措 (34)(二)保障措施 (37)五、绩效考核指标(一)建设进度 (39)(二)分年度预期绩效 (40)六、专业建设经费预算 (46)一、专业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1.高端装备制造是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点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据《日报》2011年9月14日信息,2010年全市GDP总量跨越9千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21万亿元增加到2.85万亿元,年均增长18.5%(图1-1)。

图1-1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5大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发展目标被分别加以明确。

在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将建设“三区三城”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总定位、总方向,在经济转型升级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承担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

未来五年,将优先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

来自《日报》2011年6月9日消息,2010年,市将高端装备制造列为重点展开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据统计,市现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3212家,全行业从业人员65.5万余人,去年完成总产值4470亿元,同比增长29.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

其中,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786.1亿元,同比增长38%,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17.6%(图1-2)。

到2011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440亿元左右。

图1-2 2010年工业六大行业产值比重2.充足的高端技能型机电一体化专门人才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渗透到装备制造业,引起装备制造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市抓重大项目推转型升级的55个项目中,如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昆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都急需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支撑。

根据《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2009年我市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121家,从业人员56.33万人;来自《日报》2011年6月9日消息,市现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3212家,全行业从业人员65.5万余人。

《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145万人,年均增长7.8%。

在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增长率达到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倍以上。

而据统计,目前市高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满足率仅为30%,高端智能行业只能满足企业需求的10%,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远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新增20万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年增2万人。

从发展趋势看,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是市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方向和支撑产业。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市、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需要大量能够制造、改进、创新设计先进机电产品以及使用、维修、管理、消化国外先进机电技术并提升本土机电装备水平的机电一体化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建设基础1.建设概况秉承“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为提供区域装备制造业人才支撑、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院自2003年起,就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本专业每年生源充足,一志愿报考率持续在180%以上,每年新生报到率均在94%以上;已有7届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就业率100%。

历年招生人数具体如图1-3。

图1-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历年招生人数本专业现有在校学生657人,在学院所有专业中规模最大,2011级一志愿报考率225%,报到率95%,“进口”形势好。

2011年毕业生人数为187人,初次就业率为100%,年终就业率为100%,市场需求旺盛,“出口”销路畅。

经过多年建设,在人才培养、师资提升、校企合作和实验实训建设等方面的涵得到长足发展,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起薪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据2011年麦可思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报考本专业的原因78%是“看好就业前景、发展空间大”;半年后月收入达2700元;“就业竞争力”、“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毕业生愿意推荐报考本专业”指数均名列全院各专业首位。

2.专业优势(1)实施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具有深厚的基础和优良的传统。

学院在成立之初就鲜明地提出“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与企业携手、与生产互动,培养区域经济急需人才”的校企合作工作思路。

2003年起,本专业主动与百得()科技、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等8家企业主动沟通,双方合作,共同探索工学结合之路,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完善课程容、优化教学环境,使专业教学要素贴近企业标准。

2004年起,与百得科技、可成科技()、华辰电气等多家紧密型合作企业组建订单班,学生在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共同设计实习容,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成绩计入学籍档案。

2006年“百得班”融合公司培养助理工程师的要求,设置相关具有企业文化特色课程,实现“在校基本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模块的教学任务后,使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紧密结合,专业学习与顶岗实践交叉进行,逐步完成由低层次岗位到高层次岗位顶岗实训,顶岗实训成绩与获得学分挂钩,将实训教学真正纳入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吸引百得科技、艾默生、可成科技、基美电子()等著名企业设立了每年20多万元的奖学(教)金和助学金,用于鼓励教师和学生。

(2)取得了显著的教改成果2004年本专业聘请来自本行业9家企业的技术主管、生产经理参与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的建设与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保障。

2006年起通过系统化的专业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并从专业课开始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自编项目化讲义6本,边学边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围绕区域产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探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结构进行重构。

针对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召开DACUM分析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接受华师大教改专家指导,有效推进专业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获评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机电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主编、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4部;公开发表论文155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8篇。

本专业学生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获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目二等奖(全国第五名)。

(3)形成了优秀的教学团队近年来,重点实施了教师学历学位提升、企业实践、海外培训等培措施,加强了高层次人才引进、聘请职教专家者指导专业建设、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等外引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

通过多年的打造,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学历、职称、年龄、“双师”结构合理,2010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高〔2010〕30号)。

近三年来,团队成员承担学术研究、教改课题14项,发表教、科研论文55篇,完成了《真空断路器后台控制软件》《小型汽油发电机测试台研制》等7个企业横向课题,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个。

(4)建设了共享的实训基地学院前后共投入近1200万元经费用于共享型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成了PLC、气动技术、电机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电子电工技术、MPS和FMS技术、维修电工等实习实训室的建设,满足了本专业学生校实践教学的需要。

近五年,借助学院的政策优势,“筑巢引凤”,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共享企业资源,与百得科技共建工院(百得科技)“校中厂”。

六年来,共接纳近600名学生习岗或顶岗实习,共同承接生产订单合同额500多万元。

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百得科技、凯旋机电元件、华辰电气等公司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2个,运行良好并建立了较好的保障机制,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工程实践提供了保障。

(5)开展了初见成效的社会服务积极构筑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平台,承接教育部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课程骨干教师高级培训班和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四新”培训,连续三年承担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专业技能考试考点工作;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项目开发服务,先后为10多家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技术指导和研发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4个校企合作项目,实现年培训100人次以上,为企业解决了11个生产技术难题。

3.存在差距基于每年系统化市场调研,结合第三方评价信息分析,本专业建设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在:第一,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入推进;第二,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有待系统设计;第三,实施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不够系统,尚不能全方位对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五对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3+3”系统培养,贯通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强化“三三三”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搭建“三课堂”平台,实现跨界培养方式;打造“三化”双师团队,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实施多元多维第三方评价,全方位提供教学改革依据。

通过两年的努力,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为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二)具体目标1.推进“五个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开展多形式合作,多点位对接。

成立本专业建设委员会,直接接受系校企合作中心领导;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共建联合示中心、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心;实施“三引三送1”,创新校企共育人才机制;实施专家指导式、奖学金资助式、项目参与式、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式、订单培养式、互兼互聘式等多形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通过年度产业、行业和调研、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容基于工作过程而设定、教学组织和实施紧贴企业真实情境、实施“双证书”制度、树立培养“职业人”的育人理念等方式和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