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垃圾填埋场设计课程设计1 精品

推荐-垃圾填埋场设计课程设计1 精品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某县/市垃圾填埋场设计班级:环保112班学生姓名:唐凯峰学号:27号指导教师:曾小梅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XX年6月4日某县/市垃圾处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任务及目的1、任务:完成某县/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

2、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设计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工程制图能力,巩固教学中所学知识,并学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设计规模设计服务人口20万人;平均垃圾产量1-1.5kg/d;人口增长率1.5-5%。

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11年。

三、设计条件1、该县/市主要气象特征值如下。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丰富,干湿两季明显。

春季气温回升快,但气温变化不定,春末夏初雨水集中,时有冰雹大风;夏季长而炎热,且雨热同步上升,常有干旱;秋季凉爽,空气湿润,时间短;冬季晴冷干燥,大气层结稳定。

1)气温平均气温在17.5℃,极端最低气温-9.6℃,极端最高气温41.2℃。

2)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424毫米,最大降雨量2137.6毫米,最低降雨量为963毫米。

3)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为1576mm4)风向风速: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年均风速3.9m/s2、地形地貌:为丘陵盆地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场区为宽缓“U”型,两岸、谷底及岸坡自然稳定,无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填埋区场地稳定,两岸山体雄厚,岩体较完整。

填埋垃圾后不会诱发滑坡等灾害地质现象。

3、地质构造:主河流横贯盆地中部,除沿主河及主要支流等陆续有厚度小于10米的第四系松散层分布外,盆地内主要分布呈梳状丘岗的裸露红色碎屑岩。

红色碎屑岩层隶属上白坐统,谓之“衙江群”,详分为四段。

第一段以山麓坡洪积相的砂砾岩为主,其有效孔隙度为12-17%;第二段主要为不同粒径的河流相砂岩,其有效孔隙度为8-14%,特征渗透率1.0毫达西左右;第三段主要为湖相沉积物,多见泥、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其有效孔隙度为6-8%,特征渗透率小于0.05毫达西;第四段主要为河流相砂岩、粉砂岩等,偶含石膏颗粒,其有效孔隙度为13-18%,特征渗透率为1.0毫达西左右。

4、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和强风化岩中的孔隙水和基岩分化裂隙水,空隙潜水,水位一般低于地面0.2-0.3米;基岩裂隙水,埋藏了不同深度的节理裂隙中,强风化岩平均为2.0米,弱风化岩平均为8.0米;地下水稳定水位平均位于地层下2.95米,地下水的水力梯度为0.007.填埋区地下水受大气降雨补给,有明显的补给径流,排泄区域和途径。

填埋场山谷为一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场区汇水范围内的地表水,地下均由谷口向外排泄。

5、填埋场渗滤液必须经过处理,出水水质必须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XX)中的一级标准,紧挨填埋场有水、电源及公路。

四、设计工作量1、收集设计基础资料(包括设计手册,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资料。

2、垃圾填埋工程设计包括:库容的计算,填埋场范围确定,截洪沟、垃圾坝、截污坝、浸出液调节池以及浸出液处理厂、气体处理设施、防渗工程的设计、计算,另外还包括填埋场的操作方法、步骤,填埋场地的监测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的设计。

五、设计文件的编制1.绘制A3垃圾卫生填埋场总平面布置图1张,其他图件在说明书中体现。

2、垃圾填埋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3、完成时间:1周,统一上交。

摘要当今社会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环境问题。

以北京市为例,据《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周围已被7000多座垃圾山包围,其中直径50米以上的垃圾场就有5000多座”。

据“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资源利用经验交流会”上发布的信息:“全国垃圾的历史堆存量已多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多达5亿平方米。

全国数百座大小城市,已有2/3的城市被郊区的垃圾山包围。

”由此可见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该县/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为省辖地级市,浙江第七城。

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之一。

近几年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垃圾处理状况滞后于城市发展,处理设施落后于省内许多同等规模的县城。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自然填坑,未做防渗处理,也没有气体和渗滤液收集、导排设施,不仅对地下水和周边环境造成了影响,还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城郊已有的坑塘都被垃圾填满,目前已经无处可堆填,与城市建设和市容市貌不协调;三是环卫设施不配套,机械化水平低下,影响了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资源利用垃圾填埋污染监测渗滤水处理目录一、概述1.1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该县/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 总库容:约120万立方米* 处理规模:平均230吨/日* 服务年限:11年* 项目服务范围:该县/市居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1.2 处理方案选择原则处理方案选择的原则是:技术成熟,工艺简洁,设备可靠,能适应生活垃圾的特性,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1)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2)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3)各种垃圾处理方法的优缺点4)生活垃圾理化性质及变化趋势5)技术与设备的可靠性和适应性6)对资源再利用的潜力和程度1.3 设计依据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XX)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XX]101号)3、《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5、《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 187726、《非织造复合土工膜》(GB/T 17642)7、《聚乙烯(PE) 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98)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98)二、基础资料2.1 城市概况2.1.1地理位置该县/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为省辖地级市,浙江第七城。

界于东经119 ° 14′-120°46 ′30″,北纬28°32′-29 °41′。

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

南北跨度129 公里,东西跨度151 公里。

该县/市历史悠久,古城“小邹鲁”、“婺州”,东周时的越国就有建制。

该县/市风景秀丽,人文风雅,有著名的双龙洞等名胜。

该县/市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2.2 自然条件2.2.1地形地貌该县/市为丘陵盆地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场区为宽缓“U”型,两岸、谷底及岸坡自然稳定,无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填埋区场地稳定,两岸山体雄厚,岩体较完整。

填埋垃圾后不会诱发滑坡等灾害地质现象。

2.2.2 地质构成主河流横贯盆地中部,除沿主河及主要支流等陆续有厚度小于10米的第四系松散层分布外,盆地内主要分布呈梳状丘岗的裸露红色碎屑岩。

红色碎屑岩层隶属上白坐统,谓之“衙江群”,详分为四段。

第一段以山麓坡洪积相的砂砾岩为主,其有效孔隙度为12-17%;第二段主要为不同粒径的河流相砂岩,其有效孔隙度为8-14%,特征渗透率1.0毫达西左右;第三段主要为湖相沉积物,多见泥、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其有效孔隙度为6-8%,特征渗透率小于0.05毫达西;第四段主要为河流相砂岩、粉砂岩等,偶含石膏颗粒,其有效孔隙度为13-18%,特征渗透率为1.0毫达西左右。

2.2.3 水文与水资源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和强风化岩中的孔隙水和基岩分化裂隙水,空隙潜水,水位一般低于地面0.2-0.3米;基岩裂隙水,埋藏了不同深度的节理裂隙中,强风化岩平均为2.0米,弱风化岩平均为8.0米;地下水稳定水位平均位于地层下2.95米,地下水的水力梯度为0.007.填埋区地下水受大气降雨补给,有明显的补给径流,排泄区域和途径。

填埋场山谷为一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场区汇水范围内的地表水,地下均由谷口向外排泄。

2.2.4 气候条件该县/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丰富,干湿两季明显。

春季气温回升快,但气温变化不定,春末夏初雨水集中,时有冰雹大风;夏季长而炎热,且雨热同步上升,常有干旱;秋季凉爽,空气湿润,时间短;冬季晴冷干燥,大气层结稳定。

三、垃圾量预测据调查20XX年城区日产居民生活垃圾200吨,设计服务人口为20万人,平均垃圾产量1kg/d,人口增长率3%,服务年限为11年。

垃圾清运率每年均为100%。

四、场址概况4.1填埋场类型填埋场按地形地貌分为四大类:1)山谷型填埋场2)沟壑型填埋场3)坡地型填埋场4)平原型填埋场这四种类型的填埋场各有利弊,其选择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该县/市属于山谷型地形,城郊有自然形成的山谷(沟壑),可以作为填埋处理的天然场地利用。

经现场踏勘和分析,可研依椐该县/市的自然条件及场址比选结果,推荐场址为山谷型填埋场。

4.2填埋场等级划分与规模确定“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垃圾卫生填埋场根据建设规模(总库容)和日处理能力两种方式进行分类与分级。

按填埋场建设规模划分:Ⅰ类总库容1200万m3以上Ⅱ类总库容500万m3~1200万m3Ⅲ类总库容200万m3~500万m3Ⅳ类总库容100万m3~200万m3按日处理能力划分:Ⅰ级日处理量1200t/d以上Ⅱ级日处理量500 t/d~1200t/dⅢ级日处理量200t/d~500 t/dⅣ级日处理量200t/d以下根据该县/市居民生活垃圾产量和场址库容,项目为Ⅳ类Ⅲ级处理场规模。

4.3填埋场选址条件4.3.1选址条件场址选择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XX )规定,场址选择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规划、环保、环卫、国土资源、水利、卫生监督、地质勘察等有关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选址条件是: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2)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3)库容应保证填埋场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4)交通方便,运距合理;5)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均较低;6)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7)场址距大、中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5公里,距小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公里。

五、卫生填埋库区工程5.1 填埋库容及使用年限按照生活垃圾处理率100%考虑,从20XX 年到2023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总容量为93.4万吨,需要库容120万m ³。

其中填埋垃圾需要库容93.4万m ³(垃圾填埋初始压实密度按1t/m ³计算),覆土需要库容23.35万m ³(覆盖用土量按初始压实体积的41计算),与本工程库容120万m ³一致,可以满足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