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书法(1) 2
③佛道发展,文化多元。
(2)书法名家及其代表作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 极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 下 第 一 行 书 《 兰 亭 序 》
王献之(344-386)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 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 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 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 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 行草擅名。由于王献之是魏晋名 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 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 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 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 启下的历史阶段,是篆隶楷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 一代。这时期的书法艺术特色:虚玄灵动。
(1)时代背景 ①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士人群体逐步形成,书
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 式。
②造纸术传播,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 一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书艺历程
什么是书法? 所谓书法,从字面上看是书写的法则,写字的 艺术,准确地来说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 术,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 形式。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 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 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步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民族文 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篆刻艺术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 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
思考:“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汉 字从何而来?”
刻画符号 新石器时代
甲骨文、金文 商周
隶书 秦朝
小篆 秦朝
文字混乱 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个发展阶 段。商代主要用甲骨文,周代主要用金文(钟鼎文), 秦代主要用小篆;汉代主要用隶书,而草书、行书也 已流行;魏晋到现代,主要用楷书,而以行书为辅助 体。字体的演变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
(1)书法兴起的条件
①材料: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 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 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动力:士人群体的形成,是将汉 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③文具: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文房四宝
秦 李斯 峄山石刻
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的 样式。从后人的眼光看来,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 的美感,但无论从刻石、简牍,还是从碑刻来看,它 们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浑 厚深沉。秦汉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 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隶书的出现可以说 是秦代书法发展的结果, 由于小篆的复杂,烦索。 相传是一位当时的狱吏 程邈所改进的,他把大 小篆的笔划由圆转改为 方折。这个变化使得书 写速度提高,后这种字 体在公文中广泛使用, 因当时写公文的小官叫 “徒隶”于是这种字体 就被称为“隶书”。Leabharlann 鼠牛虎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在甲骨文之后,出 现了新的字体,这种字 体多是铸在青铜器上, 故称为铭文或钟鼎文。 因为青铜在古代又称为 “吉金”。故又把它称 为金文。这种字体盛行 于西周,其产生时代和 甲骨文相差无几。但与 甲骨文相比,它的成熟 度已大大提高。
西周晚期,一位史官 对汉字进行系统整理,形 成了对金文的标准字体—
……谢逊凝视着石壁上那三行大字,良久良久,没有作 声,终于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写不出,是我输了。”
——《倚天屠龙记》第六章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
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汉
秦汉书法
字
魏晋书法
与 书艺历程 隋唐书法
书
宋代书法
法
明代书法
图为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 遗址中发现的陶文。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现 在被称作“陶文”,虽然当时人们还不能准确识读, 但却与后来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同时也表明人类记事方式的进行。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清)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 的文字---甲骨文,是迄今 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仓颉造字
小说中让人目眩神驰的书法:
他左手挥出,银钩在握,倏地一翻,钩住了石壁的缝隙, 支住身子的重量,右手跟着又写了个“林”字。……虽然张 翠山功力尚浅,笔划入石不深,但这两个字龙飞凤舞,笔力 雄健,有如快剑长戟,森然相同。……但见石屑纷纷而下, 或如灵蛇盘腾,或如猛兽屹立,须臾间二十四字一齐写毕。 这一番石壁刻书,当真如李白诗云:“飘风骤雨惊飒飒,落 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 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雷,状同楚汉相 攻战。”
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 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 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中国古代的一部书《淮南 子·本经训》说:“昔日仓 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大意是,以前仓颉造字的时 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 夜里发出哭声。尽管仓颉造 字的传说还有争议,但文字 的出现确实是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也说明人们认识到文 字产生的重要性。
到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 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 也得到推广。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 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随着经济交往、人们的交流活动的增加,在各 国各自为政而没有统一标准的状况下,“书同文字” 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不同地区 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 力、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对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籀(zhòu ,大篆)文。
观看以下两份材料,思考: 秦朝为什么要统 一六国文字呢?具体做法是什么?你认为“书同 文”产生了什么影响?
秦朝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 (以“马” 、“安”两字为例)
汉字的统一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 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行等混 乱状况,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和生产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