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2篇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2篇

当你捧起这本书,你一定会感受到,你正沐浴在名师的阳光之下,徜徉在精彩绝伦的名师风采之中。

当我们捧起这本书,我们仿佛走近了一位位权威,来到名师的身旁,如愿以偿地倾听名师的教诲,取得智慧的真经。

在这本朴素无华的书中,向我们走来八位小学语文界的名师,他们各自的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以及他们独到的教学理念,一定能使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一定能带给你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也许,我们无法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我们却不得不被此书所深深吸引,因为在这里头,不仅点名了语文教学的顶尖的潮流,更向我们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个性化,为我们成就自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语文天地而指明了方向。

在这本书中,我对孙双金老师的教学艺术深感兴趣,他对语文课堂的追寻,从最原初的感悟,探究了整整一生,并且在新课程的浪潮下,在重新确定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之后,孙老师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成就而停止探索的步伐,依然思索着自己的课堂,对一堂好课做出了新的评价标准。

在我看来,他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怎样。

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

朋友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绝对能带我们和大师进行长久的对话,也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迪。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真可谓经历了一次次艺术的熏陶。

书中,通过介绍于永正、王松舟、赵景瑞等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让我感受到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

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有魅力。

书中通过介绍每一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观点和解读等几个板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

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王松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把课上的这么有魅力的呢?细细思考,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心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

”对于这句几乎人尽皆知的话,有的老师可能要说,我们每天都在备课,那有什么稀奇的?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

何为精心?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的艺术修养。

概括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正如于老师所说:“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是教过好几遍了。

朗读课文是贝壳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几乎都来自读。

年轻的时候,我备课总是先看‘教参’;现在也看,但是在我思考过之后看……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我是从来没上过让我满意的课的。

”回想自己真是惭愧,备课时不也是读完一两遍教材就开始看教参,抄教案,按照教案的设计去上课。

很少在看教参之前去自己想想该如何去上这节课,缺乏思考。

更何谈做到精心?这样的课怎能让学生感到兴趣呢?于老师说得好,“教学艺术来自执教者对所交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

”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做到的,也是教学艺术的第一步。

另外,书中的每位教师的艺术修养也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们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与他们的艺术修养分不开,与他们渊博的知识分不开。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已在三尺讲台上磨练了三年,虽说基本的东西都已掌握,可越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迷茫与思索更加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到底怎样的课堂才使学生真正收益,如何让死板的教学踏进艺术的殿堂。

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心中的疑惑也就慢慢豁然开朗起来。

本书收录了当今语文教学界的诸多名师,于永正的艺术教学,孙双金的情智教学,王崧周的诗意教学,赵景瑞的魅力教学,盛新凤的和美教学,周益民的诗化教学,闫学的人“道”教学,他们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追求浓缩在短短的篇幅当中,并且通过经典课例,解读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等多个环节,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名师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精妙艺术。

为我的课堂教学铺上了一条平坦大道,使我在这艰难的道路上,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一.“于氏引导法”,将讲堂变成天堂听了于老师的课,不由地感叹,如果我也能坐在教室里听他讲学,那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啊!于老师上课“鬼点子”很多,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绝”。

大到整节课的结构,小到具体的读文习词,他总能变着法儿让孩子“进圈套”。

他极会煽情,看似很随意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欲罢不能,积极自主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身心和智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综观他的课,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时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于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二.“盛氏朗读法”,用朗读体验情感。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主要方法,是培养学生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老师们总是苦于不知如何进行朗读指导,还有些老师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倍功半。

在教学中,盛新凤老师并没有在朗读技巧上下特别大的功夫,而是从学生的现场朗读中抓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点拨:或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或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或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就是在这种种的不经意间,盛老师悄无声息地教会了学生怎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怎么抓住重点词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等等。

在盛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就是这样无痕地进行着,她把朗读指导和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等有机融为一体,大道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

三.“孙氏大道无痕法”,用轻松显示深邃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孙双金始终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研究“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他把一堂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在语文教学中,孙老师听、说、读、写多方练习,并且着重加强写的训练。

他认为倾盆大雨式的满堂问、满堂讲,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孙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写总是精心策划,使之练得恰当,练得巧妙,练得及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教学的重点内化为素质与能力。

孙老师的课看起来轻松、洒脱而活泼,然而又不失厚重、深邃和凝练,不给人以表面的热闹和虚华,这是因为,他在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追求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技巧。

看了他的课堂实录,便会发现,整堂课看似没什么技巧,但却又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这就是别人所说的“大道无痕”名师们精深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吸引、感染着我,让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望得更远,因为教学艺术永无止境。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姜堰市实验小学刁双林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是《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我并不奢想当名师,因为自知本身内功不够,但想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代教育要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让领导满意自己的课。

翻开《名师教学艺术》,我首先看到了于永正的“艺术人生”,回想以前聆听过于老师的课,多次为他那出神入化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真可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看到专家对他教学艺术的总结,从理论联系实际予以剖析,我获益匪浅。

尤其是于老师的“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给我深刻的启迪。

例如:以“美”营造高潮。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于老师便常常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用形象“美”的方法将学生带到课文“美”的境界里,让学生细心体味课文“美”的语言,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将艺术手段用于语文教育,是他营造课堂教学高潮的又一法宝。

画一画教学《翠鸟》、《壁虎》时,学生读书,于老师画画。

于老师画得好,学生兴致高,色彩鲜明、形神兼备的黑板画马上让学生于艺术享受之中明白了状写顺序,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

《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于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读,而是启发学生边读边想,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画戴上“白色绒帽”、缠绕上“条条玉带”似的庐山云雾图,再看一看插图和投影,领悟云雾像大海幕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

学生画得兴趣盎然,读得声情并茂。

唱一唱在《月光曲》的教学中,于老师以贝多芬的同名钢琴曲为背景,让学生体会第八、九自然段的感情色彩,学生很快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韵。

而在《燕子》的教学中,则将读和歌结合,在学到“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时,钢琴伴奏,让学生齐唱《小燕子》,使学生在歌声中感受语言之美,体味比喻之妙。

演一演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读书,帮助学生感悟。

《小稻秧脱险记》“词语教学”片段是成功运用表演组织课堂高潮的范例。

在小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大师——孙双金,是我崇拜的另一偶像。

他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生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对16个字我铭记在心,但运用不算自如。

在课堂上,我也通过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读。

例如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掀高潮。

这种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语感。

“落花生”中有这么一个关键句子——“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在教学时,孙双金采用了层层剥笋法,掀起了教学高潮。

他问学生:“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样的发问,层层逼近,帮助学生理解了“体面”、“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的把握《落花生》的主旨铺平了道路。

孙双金曾形象地作比喻:“好的课像登山,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

课堂中让学生经历‘山脚—山腰—山顶’的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

引领他们登上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文化的高山,老师带着孩子们从山脚一步步向上攀登,眼界变得开阔,情感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自己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

如果每堂课都能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名师教学艺术》还让我领略了以下大师的教学风格王崧舟老师诠释了“人品、师品、学品、文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大地上诗意栖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