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四大名师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

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四大名师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说明】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东方北师培训中心,联合在北京航天二院礼堂举行“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四大名师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四位在全国教坛德高望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名师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位教师交流语文教育艺术、回味语文教育人生。

这时,我的师傅靳先生却因肾病病情加剧而卧床在家,不能出席这次活动。

为了保证活动照常进行,总策划庞玉先生和靳先生商定,由我代先生在活动中做课,还是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而且要我重新设计。

这样安排,一是因为这是靳先生的代表课,二是因为要体现靳先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正在弟子继承和发展,三是体现我与靳先生十余年的师徒情谊。

我知道,这样安排,不仅是先生对我的鼓励,也包含先生对我的信任。

我根据“感悟式教学”的理念和引导实践、指导练习、诱发感悟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重新设计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

因为是代师傅上课,所以我选取的教材版本仍是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十册综合复习材料中的版本。

10月21日这一天上午,活动如期举行,简短的开幕式之后,我走上台,对着台下一千多位教师深深地鞠一躬,说:“老师们,今天,本来应该由我的师傅靳家彦先生做课,可是靳先生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席这次活动。

先生要求我代他做一堂课,而且就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现在我谨尊师命。

”随后,我就做了这堂课。

也因为是代师傅上课,所以这个课我仅上这一次,此后再也没上过。

上午的活动结束时,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周一贯等均对我的课给予肯定。

支玉恒老师认真地对我说:“课上得好,有你师傅的影子,也有你自己的东西。

”四位名师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三位师伯对我也是爱护有加,我向他们问课时,他们会毫不客气地提出修改意见,就像对自己的弟子一样。

我觉得,支老师这句话既是评我,也是评我的师傅。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

家家都有一两把很锋利的斧头。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教学现场】一、初读全文,练习朗读,了解故事结构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课书,(板书课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读一读课文,一边了解这个故事,一边练习朗读。

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生:一共六个自然段。

师:围绕着这个小村庄,故事开头是怎样讲的?(一生读第一自然段,但落掉了一个字。

)师:你可能是因为紧张落掉了一个字,这次你再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全班读第一自然段。

)师:开头讲“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板书:很像样),对应着这个“有过……”,课文最后讲了这个小村庄哪去了?第几自然段讲的?生:(读第五、六自然段。

)小村庄被河水冲走了。

师:课文可没有说“冲”走了,而是用了一个什么词?生:“卷”。

师:被谁卷走了?生:咆哮的洪水。

师:“咆哮”是口字旁。

从哪儿发声?(从嘴里。

)从谁的嘴里?(猛兽。

)从猛兽嘴里发出声音,我们就说猛兽在咆哮。

课文里可不是说猛兽,是说什么?生:(齐)洪水。

师:洪水发出的声音非常可怕,像猛兽叫一样。

所以我们也说洪水在咆哮。

有一个成语形容非常可怕的事物叫洪水猛兽。

师:这里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了。

(板书:什么都没有了)你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这里有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说这里什么都没有了。

那么很自然,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会写什么?生:会写这个小村庄是怎么没有的。

师:好我们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教师指导“裸露”一词的读音。

出示投影片讲解“犁”的意思。

)(生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一句,指导如何断句。

学生练习。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谁能用村民的一个动作来概括小村庄是怎么没有的?生:砍树。

师:(板书:1、有过,很像样——2、3、4、砍树——5、6、什么都没有了)这样读课文,一边读一遍思考归纳,课文读完了,课文的结构就在脑子里清晰的呈现出来。

二、细读课文,感受村庄的美丽和毁灭1.出示小村庄图片,学生欣赏并描述小村庄的景色。

师:被卷走的小村庄到底是什么样的,课文没有具体描绘,只有一个词语说他是“很像样。

”能想象出来吗?我们看一看。

(出示小村庄图片,配乐请学生欣赏描述小村庄的景色)哪儿美,用心去体会。

小村庄的前面是什么?一条小河,看看河水是什么样的;村庄的后面是什么?一片山坡,看看山坡上的树林是什么样的;你再去感受,这里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置身其中,一定会心旷神怡。

师:这个小村庄美吗?请你用三五句话描绘一下你感受到的小村庄,山坡上的树林,村前的河水,这里的天空,这里的空气,还可以写一写你感受到的其他的景物,给你三五分钟,好,写吧。

(学生听着音乐写话三分钟。

教师纠正学生写字的姿势。

)生:早先的小村庄,河水清澈见底,山坡上的树木很多,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那里的空气很新鲜。

生:村前有一条小河,河面碧波粼粼,河堤上的绿树荫在了水面上,美丽极了。

村后有一片山坡,山坡上是一片片茂密的树木,放眼望去,一片绿树红花的好景象。

生:早先的小村庄,河水清澈,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天空晴朗,使人心旷神怡。

2.深入品读,感受村庄被毁的原因师:这样美的小村庄。

最后被毁灭了。

你们概括的原因,是村民们砍树。

可是我有些困惑:村民们要在这里生存,要种庄稼养活自己,上山去砍一棵树,制作一些农具,不行吗?村民们要在这里居住,上山砍几棵树给自己盖一间房子,不可以吗?要生活好,需要几件必要的家具,砍一棵树造家具,可以理解吧?你看,不砍树,村民们就没法生存,砍树本身有错吗?生:没有。

师:那“砍树”的行为怎么会把小村庄毁了呢?这不矛盾吗?生:大家都去砍树,就把小村庄毁了。

生:砍得越来越多了,就把小村庄毁了。

师:砍树造房造农具本身是没有错的,我们要生存就要利用自然资源,但是砍树确实又毁了这个小村庄。

这个矛盾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决。

现在我们就来品读课文,看看小村庄的村民是怎么砍树的,是一种怎样的砍伐才把整个村庄毁掉?(板书:品读)品读,就是像喝茶一样,喝一口品一品滋味再咽下去,你读一句也要细细地品一品,重点的地方画一画,体会它的意思。

这样去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一句一句地去品,看看小村庄的村民们是怎么砍树的。

朗读、默读、思考,也可以画下来你认为重要的句子、重点词语,同学们之间可以讨论,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开始。

(学生独自或三五人组成小组研讨、读书。

持续五分钟。

)师:很多同学向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我找的是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我的理解是,树木不断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地扩大,这个“不断”说明村民们是一年到头不停地砍树,世世代代,从没有间断过。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你从“不断”一词品味出小村庄毁掉的原因,请你把原因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不间断地砍树。

)生:“一年年,一代代”,说明他们砍树的时间很长,每一年都要砍,每一代都要砍。

师:时间很长。

用一个词语来说,叫什么?“世世代代”。

(学生板书:世世代代。

)生:我找的也是第三自然段中的:“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我觉得他们砍树看得很过分,因为他们想要的是应有尽有的家具,您刚才说的做家具是做必备的家具,而他们是必备的要做,没必要作的也去做,只要想到的就去做,“应有尽有”,这就很过分。

师:你抓住“应有尽有”这个词语品味出村民们砍树很过分。

那么你总结的原因就是什么?生:很过分。

(生板书:很过分。

)(教师出示这段文字,全班齐读。

)生:我也是找的这句话,我读到“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我想,山上的应该有上亿棵树,而小村庄只有几十户人家,一家盖一栋房子根本不会砍掉那么多树木,他们肯定是没完没了地盖了很多房子,才毁掉了整个山坡上的树木。

生:我从“一间间、一栋栋”感受到村民们不是每家盖一间房,而是每家盖三间五间很多的房子。

师:你的语感也很敏锐,感受到村民们盖房子也很过分。

生:我说的是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我感到,柴烟消失得很快,树木也跟着柴烟快速地消失。

生:这里“大量”这个词说明他们不是适量地砍,而是砍的树木很多,当成柴火烧掉,太过分了。

(学生板书:大量)生:我从“一间间、一栋栋”感受到,每间房子都要烧柴火,房子越多,冒出的柴烟越多,砍的树也就越多。

师:你把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去感受,真好。

师:(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②还有大量的树木被当作柴火烧掉了。

)同学们的语感很敏锐,你对比着读,想象一下第一句话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大量的树木被当作柴火烧掉,太可惜了。

师:为了烧火做饭烧掉大量的树木,太不值得了。

生:我对比着读发现,上面的句子让我感受到那个柴烟消失的样子,觉得很可惜;而下面的句子就没有这种感觉。

师:对了,下面的句子只是叙述,上面的句子是形象地去描写,你读起来感受就很强烈。

这个句子还写出砍树是天天进行,因为生火做饭是每天都要进行的。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上面的句子,感受小村庄的村民是怎么砍树的。

(生齐读这段话。

)生:我找的是第四自然段:“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靠着锋利的斧头生活,就是靠着砍树来生活,就是他们生活中总要砍树。

师:砍树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生:我补充一点。

“锋利的斧头”这个词语,让我感到他们砍树时,对树木毫不留情,以砍树就倒下了。

我读这心里就特别难受。

师:看到“锋利”一词,你有这种感受,这是多么的可贵。

生:我也补充,他们每天都大量的砍树,就靠这个,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师:(出示文字:“不管……,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想一想:人们只管砍树过日子,有哪些现象人们视而不见?生:山坡上出现裸露的土地,他们根本不在乎。

师:土地裸露,他们根本不管。

你来造这个句子:“不管……,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生:不管山坡上裸露的土地有多少,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