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还不太成熟,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当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个方面。
1.中心城市功能偏弱
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增长极。
也就是说,城市群的成长,主要靠中心城市的主导和带动。
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与支柱,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城市群的水平。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实力有限,主导城市群发展的动力不足。
尤其是中西部省区城市群,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中心城市难以成为带动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源。
例如,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南宁,中原城市群中的郑州,关中城市群中的西安,等等,都存在着自身能力有限的问题。
事实上,许多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不是靠自身的力量来拉动城市群的成长,而是反过来由城市群支撑和推动着自己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于行政的力量)。
这就严重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发展。
2.城市群结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城市群功能结构正在发育过程中,还不完善。
一个成熟的城市群,支柱城市(包括中心城市)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且这些支柱城市之间还要形成稳固和强大的功能结构(密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在这方面非常欠缺。
尤其是作为城市群主体的省区城市群,普遍缺少可与省会城市比肩的大城市,因而城市群大都是简单的单极结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结构。
例如,武汉城市圈中的中心城市武汉,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60亿元,占城市群全部生产总值的56%,是典型的单极结构。
又如,成渝城市群1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除了重庆、成都两大城市外,其余大多是中等城市,而重庆、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却分居两端,东西相距350公里以上,中间就缺少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大城市来完善这一地域结构。
再如,北部湾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分别是南宁和合肥)偏居于一端,远离城市群主体,在地域结构上也不合理。
3.城市群产业同构严重
一个城市群要想立足于市场,群内各主要城市之间必须在产业上建立起结构性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这既是城市群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难点。
我国城市群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城市在产业上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构现象普遍而严重。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的产业同构率均在65%以上,尤其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的趋同率更高达70%。
这一方面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常常导致相互间的竞争大于合作,摩擦多于融合,不仅削弱了城市自身的竞争能力,也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发展。
4.行政色彩浓厚
城市群是在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通常城镇人口比重要在60%以上)的情形下出现的,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我国城市群建设及范围界定上行政干预较多,主观成分较大1。
目前,城市群建设大多是由各个省区自行主导的(国家级城市群除外),往往人为地将相互毗邻且发展势头较好的几个城市拢在一起就构成城市群,期望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例如,中原城市群,除了郑州与开封、洛阳之间经济联系比较紧密之外,与其他几个城市间就没有太多的产业联系,之所以要构建由9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河南省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竞争的需要。
因而,当前的省区城市群,大多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群。
5.城市群内部协作机制有待强化
一个成熟的城市群,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内部要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而且这一机制是立足于市场的,多层次和多渠道的。
然而,我国城市群目前最薄弱的就是这一协调机制。
对于省区城市群来说,群内各城市间的合作关系主要通过省级行政机构来协调,虽然渠道单一,但还能够解决些问题。
对于国家级城市群来说,协调机制就更加薄弱。
虽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行政上的联络机构,但作用非常有限。
因而,各城市间的协调难度非常大,相互掣肘的因素很多。
在许多城市群中,部门利益至上,地方保护现象盛行,市场流通严重受阻,多方合作非常困难。
这是当前制约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突出问题。
6.大城市“膨胀病”日益加剧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大城市活力得以展现,聚集资源、财富和人口的能力显著增强。
大城市在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膨胀病”也进一步突显,问题越来越多。
目前,“膨胀病”主要表现在: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生活成本快速上涨、社会治安恶化、城市无限制蔓延、环境污染加剧等多个方面2。
尤其是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快速攀升的房价,正是大城市“膨胀病”的集中体现。
这样,大城市一方面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质量在不断下降。
7.资源环境压力过大
当前,推动我国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基本动力仍然是工业化,制造业是经济主体。
因而,我国城市和城市群事实上已成为世界工厂,每天都在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一方面,随着国际大宗矿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使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利润空间大大收缩,市场竞争力下降。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城市发展的生态空间也受到快速的压缩。
8.发展方式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以上问题归结到一点,说明我国城市群目前仍然盛行粗放的发展方式。
虽然今天的城市与上个世纪末相比无论内在素质还是外部面貌上均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就城市群总体而言,并没有出现发展方式上的根本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不相上下,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优势,只有人口和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增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表6)。
这就说明,我国城市群目前仍在延续外延扩张式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多数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依赖于通过行政的力量从周边地区获得垄断性的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靠资源和资金的高投入来换得的。
尤其是中西部城市群,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因而,我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压力非常大,今后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以使城市群走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表6 “十一五”期间城市群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2008年比2005年增幅)的比较 %
注:① 本表数据按各城市行政区大口径统计;
② 表中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取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2009)中“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一项的全国“城市合计”数值。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2009),《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6、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9),及有关省区统计年鉴(2006、2009)。
文章摘自《2010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作者:黄顺江,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基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