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2
张明涛未来发展能力。可以说,这是城市群竞争力三个层面中 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可以通过相应措施改变的。 这也为相应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城市群成长竞争力=F(速度竞争力,人口增长竞争力,科教文卫竞争力, 基础设施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中心城市竞争力)人口增长竞争力指的是该 城市群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 分为群内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和群外移民增长速度。 反映了群内 人力资源储备力量,也表明了对群外人口的吸引能力。 科教文卫竞争力指的是该城市群内涵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是城市群竞争力成长的核 心要素。 基础设施竞争力指的是该城市群内和城市群外的交通设施的发达程度。群内的基础 设施程度决定了城市群未来的密切程度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对城市群发展至关重要。 群外的 交通便利程度则表现了该城市群在整个国家的交通地位, 是该区域能够成为城市群并持续发 展的重要因素。 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指的是对城市群发展经济的成本问题,随着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 和转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力度不断加强,该竞争力决定着该城市群在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 中心城市竞争力指的是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能力大小问题,城市群的关键标志就是中 心城市的存在, 中心城市竞争力大小对城市群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里用企业辐射指数和 中心城市行政级制进行衡量。 企业辐射指数是我们最新开发的指数, 是该报告的重要研究成 果之一。
二 样本与数据来源 1.城市群竞争力计算方法 步骤一:为了消除不同变量的量纲的影响,首先需要对变量进行标准化,设指标共 有 p 个,分别设为 X1,X2,X3…Xp,令 xij(i=1…n;j=1…p)为第 i 样本的第 j 个指标的值。 作变换: Yj=Xj-E(Xj)Var(Xj) (j=1,2,3…p)得到标准化的数据矩阵 yij=xij-xjsj,其中 xj=1n∑ni=1xij ,sj2=1n∑ni=1(xij-xj )2。 步骤二:在标准化数据矩阵 Y=(yij)n×p 的基础上计算 p 个原始指标相关系数矩阵 R=(rij)p×p,其中: rij=∑nk=1(xki-xi)(xkj-xj)∑nk=1(xki-xi)2∑nk=1(xkj-xj)2 (i=1…n;j=1…p) 步骤三: 求相关系数矩阵 R 的特征值并排序λ1≥λ2≥…≥λp, 再求出 R 的特征值 的相应的正则化单位特征向量 li=(l1i,l2i,…lpi), 则第 i 个主成分表示为各个指标 Xk 的 线性组合 Zi=∑pk=1lki Xk。 步骤四:确定主成分数目。在确定主成分数目前,需要先给出一个控制值α,令 ∑qi=1λi /∑pi=1λi≥1-α,则对应满足条件的 q 的最小值即为保留的主成分的个数 m, 这里α取0.05。 步骤五:计算综合得分。首先计算得到第 i 个样本中第 k 个主成分的得分为 Fik=∑pj=1ljk Xj,再以 m 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求得第 i 个样本的综合得分:
3
张明涛
fi=∑mk=1Fik×λk(i=1…n) 。 步骤六:根据每个样本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 2.企业辐射指数计算方法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从微观角度出发,以公司地理学理论为指导,借鉴泰勒全球 化指数的方法, 从企业分支机构的选点和分支机构的辐射范围入手, 计算出城市的企业辐射 指数。 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和选择标准:我们筛选了13类行业、155家企业,这些行业包括机 械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教育行业、文化行业、金融行业、食品加工行业、物流行业7个行 业。 在这些行业中,我们选择了各个行业的若干个企业,选择原则:该行业各领域的国 内外知名的全国性企业,而不是区域性企业。通过我们长期的观察和调研,计算出了各个城 市的企业辐射指数和相应排名。为我们进行城市圈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计算公式: 企业辐射力指数=样本企业在该城市总的分支机构数/样本企业数 3.数据来源 城市群数据来源在城市竞争力数据的来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都为客观数 据。 4.补充说明 由于数据资料原因,在中国城市群竞争力计算中,海峡东岸城市群、拉萨城市群、 乌昌城市群未进行计算;珠三角城市群中,未包括香港、澳门的数据。 三 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定量比较发现 (一)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总体比较分析 1.2008年中国城市群各组竞争力关系和综合竞争力分析 (1) 城市群间成长竞争力内部差距大于先天竞争力差距, 城市群竞争力两极分化趋 势依然存在。 经过对30个城市群标准差的计算, 成长竞争力的标准差是1.219, 先天竞争力差标准 是1.088,说明城市群成长竞争力内部差距大于先天竞争力,由于成长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群 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城市群竞争力未来两极分化趋势依然存在。 (2)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呈较高的相关性。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在分别对综合竞争力和成长竞 争力分别进行排名后, 相对综合竞争力排名而言、 成长竞争力名次变化超过五位只有六个城 市群。分别是呼包鄂、兰州、皖江淮、徐州、浙东和汕头城市群,其中呼包鄂和兰州城市群 未来竞争力名次比综合竞争力靠前, 说明未来增长速度较好。 皖江淮等其他四个城市群则相 反,需加强成长竞争力的建设,避免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3) 三大潜在城市群先天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相比, 具有相对优势, 极具培养价值。 三大潜在城市群具有培育发展价值,有望成为中部地区新的城市群。 虽然冀鲁豫、鄂豫和豫皖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比较靠后,但是先天竞争力的排
4
张明涛
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发展。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名明显高于综合竞争力排名。 根据第三章阐述的城市群生成机制原理, 三大城市群具有较强 的规划价值,而且作为中国区域人口密集的黄淮区域,这三大城市群的崛起,将有力地推动
(4)中国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格局为:区域差异明显,总体看来东部最强、东北和中 部次之、西部最弱;前三大城市群差距较小。 排名分析: 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处于遥遥领先位置。 从综合竞争力排名看来,前十名中有六个城市群属于东部沿海地区;前五名分别是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山东半岛和辽中南城市群,全部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在第11~20 名之间,东部有三个城市群,即石家庄、徐州和浙东城市群。在第21~30名之间,有两个城 市群,分别是汕头和琼海城市群。 整体看来,来自东北和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处在第二军团。 前十名中有两个城市群属于中部地区。在第11~20名之间,中部有四个城市群,长株 潭、皖江淮、太原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在第21~30名之间,有三个城市群,分别是冀鲁豫、 鄂豫和豫皖城市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属于潜在城市群。东北地区不算辽中南城市群, 共 有两个城市群,分别是哈尔滨城市群,排在第十位;长春城市群,排在第19位。 来自西部地区的城市群除了成渝城市群之外,综合竞争力整体偏弱。 前十名中有一个城市群属于西部地区,为成渝城市群。在第11~20名之间,中部有两 个城市群,关中和南宁城市群。在第21~30名之间,有五个城市群,分别是滇中、呼包鄂、 黔中、银川和兰州城市群。 标准差分析: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两极分化严重,前三大城市群差距不大。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内部差距严重, 30个城市群标准差为4.273; 前五名和后五名城市 群差距更为明显,标准差为6.833。三大城市群标准差和30个城市群的相比,只有2.73,说 明前三大城市群差距较小,而前两名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非常小。 (5)重要发现。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两个重要发现。 第一,中国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城市群是区域最具活力的地方,城市群竞争力 的大小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 我国无论是从综合竞争力, 还是先天竞争力和成长竞争 力比较上看,城市群竞争力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东部强,中西部弱的态势依然明显。 第二, 三大潜在城市群极具培育价值。 三大潜在城市群具有相对优势的先天竞争力, 同时由于这三大城市群地处中国腹地,人口密集、资源丰富,推进这些地区的潜在城市群成 为现实,有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 (二)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组比较分析 1. 2008年中国城市群先天竞争力格局 (1)相关指标分析。根据城市群先天竞争力各项指标的排名,我们选取几个指标进 行分析。 A.先天竞争力排名。2008年中国城市群先天竞争力,前五名是长三角、京津唐、珠 三角、成渝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排名后五位的是哈尔滨、 太原、银川、兰州和呼包鄂城市群。
张明涛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一 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 城市群竞争力是当代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课题,它从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方位切入, 将研究对象(区域)置于一个更大的范畴,运用管理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等原理进行 比较分析,判断出不同城市群发展的相对优势、劣势,为政府制定区域政策、确定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1
张明涛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分析
城市群竞争力的概念源于区域竞争力,其内涵在本质上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 到修正和完善。 城市群竞争力比城市竞争力在区域范围内要更大, 是一个有中心城市的城市 体系的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竞争力的大小,也是决定城市群竞 争力的主要因素。同时,城市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城市群竞争 力在本质上是区域竞争力的高级阶段。 同时城市群竞争力高于城市竞争力, 是“1+1>2”的 关系。城市群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对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也是对区域竞争力研究 的推进和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同理,区域竞争力的大小是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关键。 目前,城市群竞争力仍没有一致的定义。本报告将城市群竞争力定义为:与其他城 市群相比, 一个城市群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城市群价值的 系统合力。 当前对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很少,并且对于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 析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上, 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定量分析较少。 我们在城市群系统要素研 究和城市群演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成果, 我们建立了城市群综合 竞争力模型——“品字形模型”。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分三个层面展示,分别是先天竞争力、 现实竞争力、 成长竞争力。 先天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就像两个发动机共同推动城市群现实竞 争力的提升。 三者共同构成综合竞争力。 先天性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城市群先天性要素 和城市群生成机制; 成长性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城市群的成长性要素和城市群动力机制的研 究;综合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城市群系统要素和城市群演化机制的研究。 (1)城市群综合竞争力=F(城市群先天竞争力,城市群现实竞争力,城市群成长竞 争力) 。 (2)城市群先天竞争力指的是城市群自然竞争力,或者初始性竞争力,也就是说这 个城市群所在的区域能够提供人口聚集的自然条件, 同时有相应的土地资源以供发展, 还有 较为丰裕的淡水资源(见表12-1) 。这些基本生存和发展条件是大自然赋予的,因此称为先 天竞争力。 城市群先天竞争力的核心概念是人口规模, 因为人口规模的大小本身就拥有丰富 的含义,反映了当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土地状况等一系列因素。 城市群先天竞争力=F(人口居住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土地规模,水资源) (3) 城市群现实竞争力是城市群当前竞争力, 表现的是城市群目前所体现的产出能 力、经济效率和结构等状况。 城市群现实竞争力=F(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质量竞争力,经济结构竞争力,经济 开放竞争力,投资竞争力,体系结构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 经济开放竞争力指的是该城市群和群外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用进出口额、外资额 和国际旅游收入这三个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群的开放能力。 投资竞争力指的是城市群内部的投资能力。用人均储蓄余额和居民储蓄规模能够较 好地体现。 体系结构竞争力指的是城市群内部体系状况。分别用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分工状况来 表示。 (4)城市群成长竞争力是后天性竞争力,是决定城市群发展潜力、成长速度的驱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