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

第五讲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

第五讲
4
老子的哲学智慧
3 4
道家老庄
•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两本书是道家思想的
经典,其中《老子》五千言为老子的专著。《庄子》一书,《内篇》是庄子所 作,而《外篇》和《杂篇》出于其门徒之手。
• 地位:老、庄(约前600-前500)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 同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和柏拉图(前427年-前347 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
“自然”是道的本性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讲
自然--艺术的最高的境界
返璞归真;见素抱朴; 什么是艺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历代绘 画分为五个等级: 自然、神、妙、精、谨细。 "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 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而成谨细。"
老子强调“无为”的原因:
• 按照老子哲学的辩证法:


其二是指纷繁复杂的万物最终都要 返回到原来起始的虚静的状态。 •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 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 ·第十六章》)。
3、量变引起质变
“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4、否定之否定
“大直若屈,大巧若诎,大辨 若讷,大赢若绌”。
2、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物极 必反、势强必弱
“反者道之动” 含义 • 其一是指道作用下的万物总是向其 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事物都是在对 立转化的状态下存在,而不是静止 不动,一成不变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故应当联 系到事物的对立转化来深化其认识。
老子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是认识世界的 基本原则,安身立命的指导方法。人只有 防止走极端,自觉地与道同体,保持虚盈 的状态,就足以全生避害。 • 认为只要不失得道者的知足长乐,世俗 的荣辱得失皆可看作浮云,从这个角度看 “道者反之动”表达了得道者对是非得失 的超越。
2、道的功用
——创生宇宙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道德经》四十二章
道创生宇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 。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 运动着。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 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 ”道”的本根。对万物而言,向本原的重 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 万物的最终归宿。
“有”和“无”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 用。 埏埴( shān zhí )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两人间的平衡是对 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 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 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 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 前提。——不敢剪:失 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 也就不存在了。
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
• 核心: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认识论:
•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他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 信。”这说明“道”是一个神秘的、实有的存在体。
•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间永远存在的、绝对 的;是永远运动的或变化着的事物; “道”不同于时空中的具体事物,它是无限广
物壮则老
•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二十三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岁月的联想
• 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 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 4 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为年轻人是送来 • 为老年人是送走 3
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制多 ,有无往而不胜力量,道与我们所 说的规律有相似之处。 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然而柔弱 的“道”却使世界万物应时而生, 繁荣昌盛,万物并不会感到有压力 存在,即“道法自然”之意。正是 这种“无为”的做法却达到“无不 为”的效果。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有固定的运行变化规 律,不因任何人意志而改 变 •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
【常】(chánɡ)
“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 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 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 “常” 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 常规、纲常、伦常。
道有三层意义:
•道的本性 •道的公用 •道的规律
3 4
1、道的本性
--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 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持重守静,最终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庄子则认为应“无待,无己”的逍遥之举,即破
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处于无牵无挂的逍遥境界中。而要 达到这一境界的
内心功夫是:①“心斋”(养心气,层 次高于身斋(吃素));②“坐忘”(消除贪欲,使心灵自由舒展), ③“守宗”(即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道是最高原则
• 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故圣人 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何故,道使之 然
• 所以天地不以为仁,圣人亦不以为仁 ,而以为自然。
二、朴素辩证法• 反者Fra bibliotek之动, • 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四十章
相互转化 柔弱胜刚强
“道”之体是“虚静”“恍惚”“寂然”, 是“无忧”“无物”“无形”之无; “道”之用则是“柔弱”。
儒家和道家处世态度比较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孔子听了,深有感触地教诲弟子:“小子听
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孔子意思是说,水自身的 清或浊,决定了它或享“濯缨”之荣,或遭“濯足”之辱。水的命运 是由它自身的内因决定的。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意思是说,人的荣辱, 都是由其自身的内因决定的。
而是不特意、不刻意去做某些事。
• “无为而无不为”,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的。 • 二者的关系是:
“无为”是一种处理事情顺其自然的态度,“无
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 老子认为人若执着于外在的名利,就没有自由了。人们追求欲望满足, 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主张为人应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超脱、解放。 怎样解脱呢: 老子认为应“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怀若谷,
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八章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道德经》七十八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道德经》二十二章)
老子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强调要化 解人世的危乱就应先解消文化对人的影响,使人 民顺其自然本性、依从自然规律而自由自治,因 此提倡“无为而治”。
一、宇宙观本体论
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
化的,万物有共同性,即“道”。 • 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叫做
“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
人生论:
•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 • “自然”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 • “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柔弱胜刚强
• 水的哲学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摧枯拉朽; 长江巨浪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深潭古井波平如镜无古无今; 一池春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婴儿哲学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 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shà] ,和之至 也。
---《道德经》五十五章
水之意象
• 演绎出了名彪千古的哲学论著。 • 水的意向是情的河流,是美的烟波。 ----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生命的泉流,莫不 激发着古人情爱的的浩然。
逆向思维
4 •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3 4
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 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老子
•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 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 “自然”,形容词。形容没有任何外在 压迫,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 这样一些含义。
“自然”
谁挥鞭策驱四方, 万物兴歇皆自然。
—— 李白
政治家的等级
•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 • 黄帝;尧、舜、禹、汤;秦始皇;希特勒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