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智慧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 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就如同一朵出水芙蓉,盛开在红楼群芳的钗影间,惊 艳于倔强不群的性情中,“风流灵巧招人怨”,人们对 美好的东西总会想尽办法扼杀。晴雯始终活在众人的嫉 恨之中:袭人嫉妒宝玉待她的情谊,王夫人嫌她“生得 太漂亮了”,贾府上下一干老婆子、小丫头妒忌她的地 位,总之晴雯的悲剧发生绝对是一种必然,她的优秀导 致了无止的毁谤与谰言。 上述两个例子看似在在告诫我们:一个人,尽管很优秀, 但是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审时度势.,不要太过在众人 里出风头,否则风头出多了,必将遭到外部势力的首先 发难。其实在用人才方面来说,领导者也应该采取适当 合理的方式正确对待人们对傲才的议论。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 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概括得很精辟。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 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道”又通 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 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 所以说,凡是能够以“道”的规律所表现出来的 事物属性,乃是“德”。也就是说,“德”具有 对“道”进行外化的作用。在整个宇宙万物的运 行过程中,只有按照“道”的规律所表现出来的 事物属性,才能堪称为“德”。反过来说,在整 个宇宙万物的运行过程中,若是脱离了“道”的 规律而任其妄为,那么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属性就 不能称其为“有德”,而只能称之为“失德”、 “缺德”或“无德”。“失德”的行为乃是源于 “失道”,而某种事物一旦脱离了“道”的轨迹, 就必然会表现出“失德”。天若“失德”,或四 季无常,或暴风骤雨,或日星隐曜;地若“失 德”,或草木不生,或山崩地裂,或倒海翻江; 人若“失德”,或疾患缠身,或灾祸连连,或家 国失和。“失德”者必然“失道”,而“失道” 者必将走向孤立。常言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说的正是这个亘古不变的事理。
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 人们消极、遁世、清淡、无所作为,对 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处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并不是不去做事。 这种做事方式保有混沌无名所具有的无限演 展能动性,柔弱灵动地进行自我展布,顺任 于情势之自然而展身做为;做事时不以"成 名"为指归,不做仗"名"逞能之事;能懂得 适时抽身,不让自己充当某一具体的角色而 起着无法抽离的支撑作用,不因做某事而使 自身专化、特化。人们常常为了有所成为而 作为,老子的无所成为的作为令人耳目一新。
• 以上所列是指道的本性,即大道之“德”。
无为而治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无为的本质是顺“道” 而为
无为是一种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是一种遵循客 观规律的行为
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 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 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 大的影响。
• 1、能容。人们常说:“有容乃大”。正因为它大, 才能包容万象。反过来说,“万物恃之生而不 辞”,不管什么样的物质一概包容不拒,因此, 天下没有弃物。
• 2、大公无私,生养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而不主宰万物,不将万物 占为已有,亦不图任何报答。
• 3、作为至大而不居功,更不骄傲自大。 • 4、对万物一律平等。道视万物为刍狗,没有亲疏
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 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 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 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 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 展社会生产。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 时起了积极作用。
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 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 盾,并有所收效。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 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 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 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 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 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 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 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 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 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 谨慎。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 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 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 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 处世方式了。
因此,“道法自然”是天地万物所必须遵行的根本属性。宇 宙间无论何种事物,若是违反了“道”所规定的这个“自然”法 则,其行为上露出“失德”或“缺德”的外表,最终结果必定是 天诛地灭。人类社会也不例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党派、团体, 若是违反了“天理人伦”,不能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其结 果也必定是自取灭亡。那些不遵循“道”所引导的“自然”法则 而任随己意强行所为的统治者,必然要周期性地作出“失德”或 “缺德”举动,而是国家统治完全处于一种“不道”的恶性循环 状态。“不道”的行为肯定不会维持多久,其结局也一定是悲惨 的,这就叫做“不道早已”。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
•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 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 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 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 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 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 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 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 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厚薄之分,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对待。
• 5、不争。一切按自然规律而行。争则乱行其道, 会造成破坏。如太阳系各行星运动均有自己的轨 道,如抢道而行,就会碰撞而毁灭。
• 6、柔。道性至柔,但柔弱胜刚强。道以天下之至 柔,而驰骋天下之至坚。
• 7、善处卑下。如水往低处流一般,哪里低便往哪 里去。
• 8、静。道性至静,只有静,才能不乱,才能一切 按规律运行。
·不言之教
"言"即依名作判,仗名立言。具体表现为对审 美、价值(即美恶、善不善)的评判,对事物 特性的断言,以及对事物演变前景的预测等。 "名"之迁延不居使老子觉得仗名立言不可靠, 故有"不言"之说。鉴于统治者常常利用权威扶 植"唯一真理"来说教,宗教迷信总是借助"预 言"而欺人,有时则两相勾结挟神帝之名以令 天下,老子的"不言之教"自有其产生的背景。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崇尚自由和民主的国度,那里的公民必然会 拥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必然能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国家 的一切大小事务才能有条不紊地按照各自的秩序正常运行。反过 来,一个善于独断专行并用各种伎俩愚弄民众的独裁国家或党派, 那里的百姓必定要受到欺压和困苦的折磨,时刻都面临着被剥夺 权利甚至被杀戮的可能,整个社会形势必然处于长期动荡不安或 濒临崩溃的状态之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者的行为是符合于 “道”的运行规律,其做法是效法天地所表现出来的“尚德”属 性,但后者的行为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反映不出“天德” 的和谐特性了。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 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道”又 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 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这个亘古不变的事理。
• 凡是能够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 “道”,是因为“道”是不断处于变化之中,所 以说,凡是能够以“道”的规律所表现出来的事 物属性,乃是“德”。也就是说,“德”具有对 “道”进行外化的作用。在整个宇宙万物的运行 过程中,只有按照“道”的规律所表现出来的事 物属性,才能堪称为“德”。反过来说,在整个 宇宙万物的运行过程中,若是脱离了“道”的规 律而任其妄为,那么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属性就不 能称其为“有德”,而只能称之为“失德”、 “缺德”或“无德”。“失德”的行为乃是源于 “失道”,而某种事物一旦脱离了“道”的轨迹, 就必然会表现出“失德”。天若“失德”,或四 季无常,或暴风骤雨,或日星隐曜;地若“失 德”,或草木不生,或山崩地裂,或倒海翻江; 人若“失德”,或疾患缠身,或灾祸连连,或家 国失和。“失德”者必然“失道”,而“失道” 者必将走向孤立。常言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说的正是如此。
所谓“道”,就是宇宙万物所必须遵循的一种 规律。“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规律,中国古代 的老子则概括为“道法自然”四个字。由此可看 出,“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规律就是“自然而 然”,就是让任何事物都能自由自在地得以展示。 若能遵循或仿效“道”的规律,那么对待任何事 物都不可勉强而为之,而必须要“顺其自然”。 只有具备了“无为”的思想,才能真正领悟“道” 的内涵,才能实现“无不为”的目标。宇宙天地 领悟了“道”的内涵,时时处处都能遵循、仿效 “道”的规律,于是便把一个个生生不息的浑圆 世界展现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类也在遵循、仿效 天地的运行规律以求达到生命的“天长地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像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像云 像雾又像风 好像是实际存在的有好像是虚的,在惚兮恍兮中好象 有象呈现,又在惚兮恍兮中好象有可得的物质产生。
由此可见,道虽是无,是空而无形,但其中包含有产 生天地万物之基因精气和全部遗传信息,是“有物混 成”的混沌之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 众必非之”这句话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 不想这话今天竟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 木秀于林原意是:在一片树林里要是有哪棵树长得太高 而突出于其它的树木,大风刮过来必定最容易催断这棵 突出的树,告诫人们不要太过在众人里出风头,风头出 多了,必将遭到外部势力的首先发难。 春秋时期,魏惠王为了显现自己招贤纳士,请来了孙膑。 哪知庞涓存心不良,嫉妒孙膑的才能比自己强,背后在 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 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 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