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 大二(下)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 大二(下)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一、填空1分×10二、单选1分×10三、多选2分×5四、指出词性、用义2分×5五、名词解释3分×5六、简答题4分×5七、古文阅读21分1. 抄写标点 10分2. 指出注解体式 12分3. 解释 3分第三章语法一、实词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的使动用法P163[名解] 使动用法:是指作谓语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①单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为王)②双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

(使我为臣妾)(2)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特殊)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例: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使鸟落下)(4)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例:天子不得而臣之,诸侯不得而友也。

2.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也要注意)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名词用作状语(掌握功能)⑴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做状语例:癸酉,师陈于鞌。

⑵普通名词作状语[简答] P160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①表示比喻,可以译成“像……一样”。

例:豕人立而啼。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可以译成“像对待……那样”。

例: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成“在……(里、中、上)”。

例: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④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可以译成“按照……”。

例: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⑶名词性词组作状语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二)形容词的活用(使动、意动注意一下)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其达士,洁其屋,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注意:这里的“美”也可看作意动)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二、代词(一)人称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特别注意)先秦时期还没有产生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指示代词来兼指。

“彼”、“厥”、“其”,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之”相当于“他”、“她”、“它”。

(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例: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2. 敬称和谦称①用于第一人称的词语多是谦称例:欲与大叔,臣请是之。

②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多为敬称例:若亡郑而又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敢”为表敬副词)(二)指示代词1.特殊指示代词P190“焉”:①代词。

例: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②“于此”。

例:制,岩邑也,虢叔死焉;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③语气词,提示叙述的状况。

例:见贤思齐焉。

④加强疑问语气。

例: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泽焉?“诸”:(特别注意)①代词例:秦伯谓子桑:“与诸乎?”②代词+介词例:公伐诸鄢。

③代词+语气词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三、副词(一)时间副词(重点)P203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①表示动作发生时间在过去,有“昔”、“向”、“既”、“已”、“业”、“曾”、“尝”等。

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现在或正在进行,有“今、方、适”等,可译为“现在”、“正在”。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将来,主要有“将”、“行”、“且”、“其”等,可翻译成“将”、“将要”。

例:夫人将启之。

2.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时,时间状态的特点。

例: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姑,暂且)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刚巧)(二)程度副词特别注意“少”(稍)、“稍”(三)范围副词(重点)P2071.总括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仅只注意“但”、“特”、“直”、“止”、“徒”,可翻译成“仅仅”、“只”等。

例:此特匹夫之勇耳。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四)情态副词(注意:与其他副词有交叠)例: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特:特意、特地,与表“仅只”的“特”不同)(五)指代性副词(重要)P211“相”:例:儿童相见不相识。

(相:我)“见”:例:慈父见背。

(见:我;背:背弃)(六)谦敬副词(注意一下)P213四、语序(一)宾语前置(重点)P250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要位于动词的前面。

例:吾谁欺?欺天乎?且焉置土石?2.否定中,否定词是“不”、“未”、“无(毋)”或者是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而且宾语是代词时,一般也位于动词的前面。

例: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3.为了强调前置宾语,有时在句中用“是”或“之”等。

例:姜氏何厌之有?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在这类前置宾语的前面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还可以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例:敢不唯命是听。

介词宾语用“之”凸显时,也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

例: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此外,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也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寡人是徵。

有时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直接将宾语前置。

例: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五、句型(一)判断句[名解]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

1. 判断句的形式[简答]P259①主语+谓语+也,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

例:此,业也。

王,人君也。

②主语+者+谓语+也例:兵者,凶器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主语+者+谓语例:虎者,戾虫。

④主语+谓语兵,凶器。

⑤此外,“为”有时也可以构成语义上的判断。

例: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⑥“维”、“乃”、“即”、“诚”、“素”等词出现在判断句中,形成“主语+(者)+副词+谓语+(也)”的形式,加强句子的判断语气。

例: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二)被动句[名解]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二,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即动作的承受者,是受事。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简答] P263①用“于”的被动句式。

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郑之伐许,败焉。

(焉:于之)在这种句子中,并不是“于”字本身表示被动,而是“于”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从而使全句具有了被动意义。

②用“见”或“见…于…”的被动句式。

例:昔者弥子瑕昆见宠于卫君。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用“为”或“为…所…”的被动句式。

例: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④用“被”字的被动句式。

例:臣被尚书召问。

但在先秦汉语里,“被”(“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

第五章音韵一、概说2781.汉语语音史的划分①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以《诗经》音为代表。

②中古音,指魏晋隋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代表。

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系统,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以普通话为代表的语音系统。

2.音韵学的内容①今音学,指研究中古时期音韵系统的学科。

②古音学,是指清人以今音学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上古的音韵系统的学科。

③等韵学,是指音韵学家们研究等韵图的远离、源流及运用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审韵1.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P285 [名解]凡开口无韵尾或以元音[i]、[u]为韵尾的韵部叫阴声韵。

如支、佳二部。

凡以鼻音[m]、[n]、[ŋ]为韵尾的韵部叫阳声韵。

如侵、真、江三部。

凡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部叫入声韵。

2.王力古韵三十部表[背] P2933.音变①对转(重点掌握对转)[名解] 阴阳对转:清代的戴震最早发现,阴声韵和阳声韵“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三类韵可以互相流转。

清代音韵学家多以入声韵归于阴声韵,所以把阴、阳、入互相流转的现象叫做“阴阳对转”。

在王力韵表中,同横行者为对转关系,如“之职蒸”、“侯屋东”等。

②旁转(了解)③旁对转(了解)三、明声(一)中古音声母1. 三十六字母表[一定要记住]P3072. 五音和七音[名解]这是分析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

音韵学家们把声母按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分为五类,这就是所谓的“五音”。

后来,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加上半舌、半齿两类,这就是所谓“七音”。

(3. 清音和浊音这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称清音,也叫“不带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称浊音,也叫“带音”。

)4. 中古的见组字和精组字,今开、合两呼,见组字仍读舌根音,精组字仍读舌尖音;今齐、撮两呼,见组与精组合流,读舌面音。

所谓尖音,是指精组字中的细音字,所谓团音,是指见组字中的细音字。

(二)上古音声母P3131. 上古声母与中古声母的关系(掌握前两条;给出两个字,要知道是古音中的哪条规律)①古无轻唇音②古无舌上音③古音娘日二母归泥④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四、辨调(1.舒促和平仄舒促是从析音的角度而言。

舒指语音舒缓,可以拉长,促指语音短促,不能拉长。

平仄是从属文即创作的角度而言。

平指平声,仄指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2. 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

3. 声调与诗词格律、近体诗的平仄P322 (可能会出:请写出平起平收的无言律诗的颈联的平仄规律)五、注音1.什么是反切[名解]简单地说,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来注音就是反切。

2.反切的基本规则上字定声母,下字定韵母和声调。

(正例、变例稍微掌握一下)第六章古书注释的基本常识一、古书注释基本概况《十三经注疏》(谁的注,谁的疏,重要的要知道)《周易注疏》: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尚书注疏》: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正义。

《毛诗注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春秋左氏传注疏》: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六朝之后,又有“音义之学”,比较著名的有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