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点整理词类活用第一单元一.郑伯克段于鄢“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焉:指示代词兼句尾语气词,在那里。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法度,制度。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合法度。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名词用作动词,挖隧道。
二.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二人称代词,您。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一人称代词,我。
“公嗾夫獒焉。
”嗾:形声词活用做动词,指使犬攻击。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尽: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作“吃完”解。
三.鞌之战“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鼓:名词活用做动词,击鼓。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饮:动词活用做名词,喝的水。
四.楚归晋知罃“然则德我乎?”徳:名词活用做动词,感谢恩德。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
”之: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一人称代词,我。
五.郑伯克段于鄢(毂梁传)“克者何?能也。
”何:疑问代词用作谓语,是什么意思。
“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
”甚:副词活用做动词,加重……的过错。
第三单元一.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乃:第二人称代词活用做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二.苏秦始将连横“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庭:名词用作状语,在庭上指教。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郊:名词用作状语,在郊外。
三.冯谖客孟尝君“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贾:名词用作状语,用商贾之道。
利:名词活用做动词,谋取利益。
四.鲁仲连义不帝秦“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权:名词用作状语,用权诈之术。
虏: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俘虏那样。
“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
”正:通“政”,名词用做动词,为政。
“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恶: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怎么。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肉干,名词用作动词。
做成肉干。
第四单元一.《论语》四十章“就有道而正焉。
”正: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匡正,端正。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家仁,一国兴仁。
”仁:名词活用做动词,讲仁义。
三.大同“亲其亲,子其子。
”其: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己称代词,我的。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
”正: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使动用法,使……正常。
“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贤:名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贤人。
“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刑:名词活用做动词,作为法则。
四.亲上死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其:第三人称代词活用做己称代词,自己的。
五.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饕飨而治。
”饕飨:名词活用做动词,做饭。
“又从而振德之。
”德:名词活用做动词,对人民施恩惠。
特殊动宾关系第一单元一.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
惊姜氏,使姜氏受惊吓。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
生民心,使百姓产生二心。
“夫人将启之。
”启:为动用法。
启之,为之打开城门。
二.季梁谏追楚师“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羸:弱,使动用法。
使……出现弱像。
张:使动用法。
使……骄傲自大。
三.晋灵公不君“提弥明死之。
”死:为动用法。
为……献出生命。
“食之,舍其半。
”食:使动用法。
四.鞌之战“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御:驾车,为动用法。
为……驾车。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
”忝:使动用法。
使……受辱。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难:意动用法。
把……当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五.郑伯克段于鄢(毂梁传)“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逸:使动用法。
使……逃跑。
第三单元一.苏秦始将连横“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诎:通“屈”。
使动用法。
使……屈服,折服。
二.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客我。
”客:意动用法。
把……当做客人。
“孟尝君怪之。
”怪: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意动用法。
以……为怪。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意动用法。
视民如子。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使动用法。
使……高枕无忧。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使动用法。
使……空出。
三.庄辛说楚襄王“君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从:使动用法。
跟随。
四.鲁仲连义不帝秦“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
”见:使动用法。
使……拜见。
第四单元一.《论语》四十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均为使动用法。
“子行三军,则谁与?”行:使动用法。
行三军,率领三军。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鼓:使动用法。
“必也正名乎!”正:使动用法。
正名,使名分正。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死:为动用法。
为……死。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匡:使动用法。
一匡天下,使天下得到匡正。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
使归附。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
使安定。
“止于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见:使动用法。
使……拜见。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和顺,使动用法。
使……和顺。
三.大同“以正君臣,以笃父子。
”正:使动用法。
使……正常。
笃:使动用法。
使……纯厚。
“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贤:意动用法。
把……当作贤人。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著:使动用法。
使……显露。
四.亲上死长“而民莫之死也。
”死:为动用法。
为……死。
常识一.字典。
以字为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注上读音、说明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叫做字典。
二.词典。
以词为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注上读音、加以解释的工具书叫做词典。
词典,又写作“辞典”。
三.类书。
摘录各种书上有关材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备查检的书籍叫做类书。
常见的有《佩文韵府》、《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四.索引。
那书中的句子摘录下来,每句下标明出处和页码、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以供查检的资料叫做索引。
索引又叫“引得”。
如:《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春秋经传引得》等。
五.《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
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根源、下辩字体变迁。
它还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
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意的字典。
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六.六书。
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就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把事物的轮廓或特征描绘出来。
许慎《说文·序》:“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看了可以大体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意义所在。
许慎《说文·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把表示事类意义的字放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合在一起,从而看出一个新的意义。
许慎《说文·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形声,取表示事物意义的字为意符,取表示事物声音的字作为声符,合在一起,就是形声字。
许慎《说文·序》:“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许慎《说文·序》:“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许慎《说文·序》:“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七.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六个阶段。
其中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是古文字,隶书和楷书是今文字。
八.隶书和隶定。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汉隶又叫“今隶”。
隶书是隶定古文字而来的。
隶定,又叫“隶古定”,是用隶书把古文字确定下来。
后来,把出土的古文字,根据其结构用楷书写下来,也叫“隶定”或“隶古定”。
九.什么叫“隶变”?简述隶变的利弊。
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隶变。
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它是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
这是一大历史进步。
隶变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由于它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搞乱了某些字的形体,就使得“六书”在很多情况下无从说起,从而增加了汉字由形知音知义的难度。
十.古今字。
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
十一.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做异体字。
十二.通假字。
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有本字不用,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
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正字”。
十三.繁简字。
繁体字简化后,繁体字和其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繁简字实际上是一种异体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