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一、选题理由和背景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学科。

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解答的过程等本身也是比较枯燥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课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预期效果。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更是调动学生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开发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不仅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也是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师生交流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

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巧妙的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的高标准要求,高效的课堂提问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巧妙地使用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

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竟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思维。

反之,也能造成有害的结果,影响较深的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正确的提问,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要研究教学中提问的性质,形式,所涉及到的范围和相互间的关系,努力去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提问的盲目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提问质量,必须在课堂提问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

三、研究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也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体检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经过观察和讨论研究发现,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如开门见山的问,即直接了当的提问、创设情境提问、穷追不舍问等等。

何时运用提问?怎么样巧妙的来设计提问达到更好的教学?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1.文献法即查阅资料2.课堂观察法3.经验总结法五、预期结果一篇简短论文(WORD+PPT)六、文章内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这说明“问”是何等重要。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开发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也是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问题要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

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数的幂这一节课时,提出“2的25次方是多大?”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不怎么感兴趣。

教师可换一种提问方法,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假设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传给不知道此谣言的两个人,如此下去。

一昼夜能传递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教师这样提问,学生马上就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起先,谁都认为这是办不到的事,但经过认真运算,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

这样发问最能让学生跃跃欲试,从而为学习一个数的幂做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提问要有必需性和准确性,抓住问题的关键及实质提问的必需性和准确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要最有效,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自己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

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

有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都是一些如“知道了吗?会不会?得到结果了吗?”等无效的问题。

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用提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些,必须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能启发学生思考以及思维创新的必需性和准确性的课堂问题。

例如,在学习完平面图形镶嵌的条件后,教师在下次新课讲授前,给出这样一问题,“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这四种图形中,哪种图形不能单一进行平面镶嵌?”这看似是对上节学过的知识很好的回顾和提问。

但这种提问只会让学生停留在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平面图形的镶嵌这一结论中,若考试的时候给出选择项中没有正五边形这一选项,而有正七边形的选项,学生往往会选错。

若课前的提问改为“为什么正五边形不可以进行单一平面镶嵌?能进行平面镶嵌的图形应满足什么条件?”这就对于多边形进行平面的镶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停留仅仅记住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平面镶嵌这一结论中。

很多学生学了多边形进行平面图形镶嵌仅仅记住了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平面镶嵌,问他正七边形、正九边形可以镶嵌吗?确答不上来。

三、问题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邻家老枝发新芽特级教师魏书生说:“知识是‘生长’出来的”。

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积累和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老枝发新芽”。

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逐步由模糊到清晰、由零碎到完整并逐步融入原有知识体系之中。

设计恰当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己进行新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这一节,有这样一问题:甲、乙两商场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但各自推出不同的营销方案,在甲商场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九折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九五折收费,顾客在哪家商场购物花费少?对于这一复杂的题型,可以设置“问题串”,设置三个问题:1、购物多少钱时,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2、购物多少钱时,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3、购物多少钱时,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这样的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第一个问题是列一元一次方程,后两个文题列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学生从中理解到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是相等问题,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的是不等问题,方法类似。

这样就可以对比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来对比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从中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用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问,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弄清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但要因人而异课堂提问涉及面要广,合理分配被问的学生对象。

可以点名提问,也可以不点名提问。

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

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营养,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如果提出的问题范围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和耐心,很难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泛味,并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掌握不到知识点。

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

这样不但能顾及所有学生知识信息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大餐,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采用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可以把相对简单的题目留给基础弱的学生,然后将相对复杂点的题目留给优等生。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串来讲解本节课。

首先给出不等式2x +1>5①,然后给出不等式2(x +1)>5②,5132>+x ③。

这三个问题给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来解这三个不等式。

这样既考验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照顾到了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又讲解的三类不同形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给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更好的掌握知识,由简单到复杂。

五、提问要及时恰当,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