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美国的举措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面向学生(NETS·S).教师(NETS·T).管理员(NETS·A)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亚洲各国的情况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中国的努力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2000年“校校通”工程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

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

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自律性。

3、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冲击1、知识爆炸:传授知识为主→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主2、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形态的深刻变革:培养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信息能力3、信息时代赋予人类的“信息型的认识结构” :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和手段要符合信息技术的要求4、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4、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余胜泉)教育信息化是指由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余胜泉)5、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学校虚拟化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

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6、信息技术整合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7、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关系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1、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2、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3、学习化社会要求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1、知识: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社会要求: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要求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

3、社会条件: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

(阅读方式、写作方式、计算方式)4、学生特点: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成为可能。

8、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内涵(理想的教学环境)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

(何克抗)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指:1、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2、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学科资源网站群3、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多媒体控制系统、教学平台系统4、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5、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6、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9、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3个)1、CAI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课堂中:辅助教师的教学–演示为主2、CAL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由辅助教转向辅助学–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并存3、IITC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教育被“信息技术教育”取代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属性(新型教与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1、营造(或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2、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12、3-1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发生了哪些改变,怎么体现的,体现在哪些方面13、3-1建构新型教学结构是整合的核心(主导-主体相结合)14、2-2整合的现状中国的情况3个阶段1、21世纪前–有效探索的“先行期”2、2000~2006左右–需辩证看待的“繁荣期”3、2006年以后–回归至理性的“实践期”15、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有哪些误区一:在技术世界里迷航1、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依赖并存2、以课件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为核心3、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4、信息技术使用“泛化”误区二: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1、将主体地位绝对化2、片面地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3、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4、无效的协作误区三:未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创设教学情境时,过分依赖多媒体2、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内容3、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误区四: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1、重视硬件资源建设,忽视“软件”资源的提升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3、重视助“教”资源的建设,忽视助“学”资源的建设4、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16、3-1整合的理论基础3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一、建构主义理论二、多元智能理论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结构理论17、建构主义理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什么是学习?(核心思想)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同学、伙伴、同事)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情境、协作、会话、资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几点共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如何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1、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4、“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18、多元智能理论概念8种智能特征要点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各种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存在其他智能的可能性19、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理论教学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图表)特点:-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媒体既可以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也可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学生处于开放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拥有大量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并能在适当的时机得到教师的指导或伙伴的帮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