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应用本讲学习的方法完成阅读练习。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文章的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在具体的语境当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其次,我们还要清楚什么属于文章的重点句子。
这样的句子,无论在写人记事的文章当中,还是在写景状物的文章当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其中包括:
1.文章当中开篇点题、结尾扣题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往往会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所以要引起我们的
重视。
2.文章承上启下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往往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启示下文,从表面上看,往往会交代
文章内容,这样,我们在完成相关阅读题时,就可以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后,再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主旨。
3.对文中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相关描写的句子。
我们要知道,写人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因此,文章当中的各种描写也自然是为这一写作目的服务的,因此,抓住相关人物
的相关描写加以理解,自然可以理解文章主旨。
4.文章当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二、怎样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的主旨
1.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
2.关注文章当中的“暗示”。
3.运用比较法理解词句。
总之,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句子、词语,在理解每一篇文章时,我们要从抓住每一句关键的句子,每一个关键的词语入手,就会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一)身后的眼睛
那是一头大野猪。
皎洁的月光洒在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
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
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潮乎乎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
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
他是向父亲保证过的,让父亲回家吃晚饭,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响个不停了。
它目露凶光,龇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上,但孩子没有。
他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
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它嗷嗷地叫个不停。
它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
正在他准备抠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他的猎枪。
那汉子就是孩子的父亲。
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
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
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
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
他使劲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呼呼地喘着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
一层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母也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
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满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母从窝棚里走出来,他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
他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认真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
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1.划出表现出父母的关键词句
2.野猪跑了,孩子的父母“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说明了什么?
3.文章表达了父母对孩子什么样的感情?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爱的礼物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我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历。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
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
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
“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
”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
再说,我也没处放。
”
“哦。
”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
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
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
“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
“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
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
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1.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请在第4自然段横线上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
2.本文生动描写了小女孩的神态,也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心理。
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的一句是:;表现她自信老师一定会喜欢礼物的
词语是:;表现她遭拒绝而失望、沮丧的一句是:;
而“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一句则表现她的心理。
3.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
4.请你说说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句的含义。
5.本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分析】结合上下文内容可以得知,这句话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横线处填入一个启下的句子。
2.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得意(地)
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因老师喜欢她的礼物(或:理解她的感情)而高兴、兴奋。
3.老师称赞学生稚拙的画,并不是针对画的水平,而是表示珍惜学生对自己爱的感情,并鼓励学生继续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分析】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的中心可以得知,学生的礼物不是单纯的一件物品,从中包含着学生对老师那份纯真、真挚的爱。
老师体会到学生的爱后,才会觉得这
幅“很丑”的画是“好看的画”。
4.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是指学生对老师的爱,说明这种爱十分热烈、十分珍贵。
【分析】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借助修辞来理解。
“黄金”是珍贵的,而把“满得快溢出来的爱”比作黄金,说明爱的珍贵。
5.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真挚的爱,而这种爱,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体会到并珍惜它(只要能从学生、老师两个角度写出即可)。
【分析】理解“爱的礼物”的深刻含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来理解,使学生从实际题目中掌握如何通过理
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后,我们可以看出,
这里“爱的礼物”既是学生对老师真挚的爱,也是老师对学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