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3《记金华的双龙洞》(完美上课版)
3《记金华的双龙洞》(完美上课版)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
金华双龙洞 的经过。课文按照 游览顺序 ,依次写了
去 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 外洞
、由 外洞 进
入 内洞 、 游内洞 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
洞的情况。写了路上 明艳 的景色、欢唱
的 溪流 ,外洞的 宽敞
,内外洞连接处
孔隙的窄小 、内洞的“黑 、奇 、大 ”。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 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 记。
双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简介
双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
的金华山西南山麓,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年平均气 温比城区低 6 ℃,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 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观光旅游、康体休 闲、避暑纳凉、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的国家重点风景 名胜区和国家首AAAA 级旅游区。
仿写句子
即使明天下雨,我也会准时上学。 即使你出再高的价钱,我也不会把这幅
画卖给你。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 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 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 洞里。
内洞
• 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 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
洞 口
外 洞
内洞
金华
罗甸
孔隙
这篇游记按游览顺序来写: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出洞
另一条线索是溪流的路线: 从“一路迎着溪流——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
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外洞 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 隙流出——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可以看出 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 泉水从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 洞——洞口——山下
洞口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 看出来?
高 宽 大
作者在外洞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山 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 像桥洞,很宽、高 外洞 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泉水 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外洞
读第五段,思考:游人 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 空隙的特点是什么?
(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 乘船从孔隙穿 过是什么感觉 呢?
从“稍微”“一点儿”,你体会到了什 么? 体会到空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
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 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 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 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 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 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 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 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 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浙金 路 洞 外 孔 内 出 江华 上 口 洞 隙 洞 洞
• 自由读课文,填空: 1、这篇课文是按 游览的先后 顺 序写的。 2、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 序的有关词句。
游览顺序:
• 金华——罗店——入山—— 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出洞
这篇游记按游览顺序来写(笔记)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 不贴着船底了。(坐船)
4、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 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 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感觉)
尽管作者按照进入内洞的顺序来写,但 是作者却从四个方面来反衬出空隙的“小” ,这就是反衬手法的作用。
油桐(yóu tóng ) 或浓或淡(nóng ) 上源 (yuán) 额角(éjiǎo ) 蜿蜒 (wān yán ) 依据(yī jù ) 盘曲(qū )而上 系(jì)绳子
Zhè tóng cù nóng tún 浙江 油桐 一簇 或浓或淡 臀部
Shāo é
cā
wān yán
稍微 额角 擦伤 蜿 蜒
•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 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 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 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 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 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 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 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1、请找出这句话中的两对反义词。 宽——窄 急——缓
2、模仿文中划线部分,用“……时而……时而……”造个句子。
例句:
• 小猫的性格有些古怪,时而调皮,时而乖 巧,时而贪玩,时而尽职。
• 这首歌的调子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 轻快,时而缓慢,真好听。
• 原来金华北山是一座石灰岩构成的山体, 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解,经过几万几十万年 的山顶渗透下来的水的侵蚀溶解,形成了 现在的溶洞。
• 双龙洞由内洞和外洞组成,从外洞进入 内洞必须经过小河逆水而行,水面离穴顶 30余厘米,想进入内洞,必须平卧在船里, 仰面擦崖而过,非常有意思。讲到这个船 呢,需要提一提毛泽东进双龙洞游览的事。 毛泽东晚年的时候因为发福,没有办法卧 船进洞,曾卡在中央进退两难,还是卫兵 硬把船往下压才解了围;而郭沫若是因为 觉得自己是文人怎能平卧船上让人拉来拉 去,自认清高才不肯进洞的。
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黑)
•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 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奇、美)
•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
(大)
作比较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 船里,出了洞。
这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 容?赞扬了什么?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
突兀森郁: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 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
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
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
有时候。
盘曲在而山盘上边曲:盘,旋曲,折绕环着绕圈。儿课通文到指山公上路。 突兀兀森,形郁高容:起山的势样高子峻。,森树郁木,茂森盛林。茂突盛。
•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 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 就到了内洞。
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1. 从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并画下来。 2. 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 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 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山石离“我” 很近,突出了孔隙低矮与狭窄的特点。
孔隙一段的写作特点:
通过描写船小及作者的感受 写出孔隙的特点。
(借其他事物描写本事物)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rǔ jù yuán 石钟乳 依据 上 源
形近字
簇(一簇) 稍(稍等) 族(民族) 梢(树梢)
蜿(蜿蜒) 源(源泉) 婉(婉转) 愿(心愿)
我会读
浙江 盘曲 油桐 溪流 轻重 缓急 系绳子 漆黑 仿佛 一簇 呈现 气势 ; 孔隙 稍微 值得 蜿蜒 臀部 额角 上源 来源 突兀森郁
走了一转 仰卧
多音字 转、曲、调
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作品?
我们的课本中出现过的叶圣 陶先生的作品有《爬山虎的脚》 《荷花》。
怀念他的文章有肖复兴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 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浙江(zhè ) 一簇(yícù ) 臀部 (tún bù) 稍微( shāo wēi ) 擦伤(cā ) 石钟乳 (shí zhōng rǔ ) 呈(chéng )粉红色 漆(qī )黑 仿佛(fú )
“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
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特 点
黑(一团漆黑) 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 大(比外洞大得多)
• 思考:内洞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石笋、石钟乳
洞内的石钟乳、石 笋众多,造型奇特,布 局巧妙,有“黄龙吐 水”、“倒挂金钟”、 “彩云遮月”、“天马 行空”、“海龟探海”、 “避水金针” 、“寿星 捧仙桃” 、“青蛙盗仙 草”……
近义词
明艳——艳丽 时而——有时 聚集——汇集 拥挤——拥堵 稍微——稍稍 蜿蜒——曲折 变化多端——千变万化
反义词
明艳——黯淡 时而——常常 聚集——分散 拥挤——宽松 昏暗——明亮 蜿蜒——笔直 变化多端—— 一成不变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
幻化多变,使人目 不暇接,宛若置身在水 晶龙宫。
避水金针
小桥流水
寿星捧仙桃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 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 从划线部分中,我体会到石钟乳和石笋是 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 颜色又各异。用“即使”强调,即退一步 说,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具体比做 什么也值得欣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 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
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
略得当,详写孔了隙 内、洞
风貌,突出了双龙
洞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过渡句
•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 渐渐入山。
•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 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