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
云南省陆良县大莫古镇波漠小学刘权
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随阅读进行小练笔,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的做法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读与写彼此交融,和谐运用。
由于语文教学的层次性、目的性,故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写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一、初读阶段的写
初读课文其语言特点是感知语言文字,对课文内容获得整体认识。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读书,在与语文材料的充分接触中明白它所表达的意思。
此时的随阅练笔,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写课题。
有的文章课题十分重要,读了课题,再让学生写一写,不仅在一开课便解决了生字,而且也加深了对课题的认识,把握了文章的重心。
如执教《邱少云》一课时,我让学生写下课题,放手让学生读书,并让他们端端正正地写下主人公的名字,并要求牢记在心。
这样的教学,远胜于单调的抄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书写比较规范。
2、写词语、句子。
学生初读课文时,便可让学生边读边找出那些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句,并有选择地写下来,同时也可将好词、好句抄下来。
如执教《落花生》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居然”一词不懂,我便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并随机在黑板上写下了:王小明平时学习很认真,这次语文期末测验成绩居然下降了。
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并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同时请两位学生写在黑板上。
通过“读一写一读”的有机训练,学生便很快体会到“居然”便是意想不到,出乎意料的意思。
3、写问题。
初读课文的感知应是鸟瞰式、全景式的。
教师往往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而此时,若让学生把问题写下来,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究及创新能力都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如学习《将相和》一文,揭示课题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题旁记下自己的疑问。
不少学生就记下了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了等诸多问题。
学生能抓住关键和要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也是一种非常
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细读阶段的写
学生经过初读阶段浅层次、不完整的感知过程之后,应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进一步激其思,动其情,使之明理、得法,并以写促其巩固、深化。
;
1、写体会。
让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悟出作者的布局谋篇、表达形式。
为了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珍视每个学生的不同体验,克服人云亦云的现象,“写”就成为良策。
如执教《黄继光》一课时,在综合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一写黄继光在什么方面最令自己感动。
再以写促读,读出对黄继光的崇敬之情,并组织交流。
交流中学生个个亮出了阅读、习作的收获。
2、写答案。
阅读教学中,学生解答问题多为口头表达,极少书写。
但由于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存在差别,就致使学生能说却不一定会写。
因此,在读中应把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问题的答案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同桌可合作学习,相互批改,以便取长补短,切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修改能力。
3、写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
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可要求学生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边读边在书本上作好记号,写下自己的理解。
师生交流时,有学生就在“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这句话的旁边写上了“诸葛亮算到鲁肃忠诚老实,神”这句话。
还有学生在“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也看不清”这句话的旁边写上了“诸葛亮三天前就算到有大雾,神”这句话。
这是学生亲自参与阅读实践之后的自我感悟与发现,有了这样的理解,也就不再需要教师的繁琐分析与讲解了。
三、精读阶段的写
精读,是对文章本质的认识,是对文章的深化与拓展,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1、写感悟。
经过初读、细读的实践,学生已经感悟到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一些教师往往以学生的说为最终目标。
其实不然。
因为学生的
感悟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之下才能得到,一到课后,自己刚才的佳语妙言,许多都会被忘记掉,多可惜呀!此时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心灵的火花写下来,不要让它白白消失。
2、写道理。
许多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若只是简单地说教,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便不会那么深刻,若此时让学生写下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可引导学生按照“若乌鸦又找到了一片肉,狐狸还想得到,情形会怎样呢?若狐狸又得到了那片肉,情形又是怎么样的呢?从中说明了什么呢”的思路,鼓励学生拿起笔来写一写《乌鸦第二次上当了》。
由于有了延伸讨论的基础,学生对乌鸦第二次上当已有了种种设想,大部分同学都跃跃欲试,愿写,想写。
学生不仅领悟了更多的道理,也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3、写对比。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相对立的素材。
引导学生拿旧社会与新社会对比,善与恶对比,好与坏对比,谦虚与骄傲对比,马虎与细心对比……并将对比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更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要求围绕“假如小孩来到我们中间”写一段话,个个都会有话可写。
这样写,不仅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4、写对话。
小语教材的文字叙述简单明了,人物间的对话叙述较多,易于学生明白接受。
但有的课文将人物的对话隐藏,而此时若发挥学生的想象,写出话来,则便于学生理解。
如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时可先交待任务,引发兴趣: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写志愿军战士回国时,在火车站与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课文中只写了志愿军战土的话,而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从大娘。
小金花。
大嫂中任选一个,写一写她们分别时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
通过这样描述,学生就能把握“告别话语”的写作方法,也能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
实践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进行“随阅练笔”,能促进学生学会阅读,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充满热情的。
独立的、会思考的读者,在阅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它更是一条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
学生在学习知识、理解并运用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掌握写作的技能,提高作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