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PPT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PPT课件
映山红
油桐
新绿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 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 窄,时而缓,时而急,溪 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 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 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 来的。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 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 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请找出这句话中的两对反义词。
宽——窄 缓——急 2、模仿造句:
内外洞有石屏相隔,仅通水道, 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 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 明的特色。古诗有云:“洞中有 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如欲观赏,惟有平卧小舟,仰面 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 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 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 之誉。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 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 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 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 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 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 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 绳子,船就出来。
壮观 奇观 1.这不是很伟大的( 奇观 ) 吗? 2.用数不清的红旗装饰起来的长江大桥,显得格外( 壮观 )。
课堂练习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太阳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改成“被”字句:
一片片云被太阳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2.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云霞。 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
转眼间一道云霞出现在了天边。
插避让,右边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
紫
“紫”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得扁一些, 上面是个“此”字。
初读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
初读感知
“奇观”指雄伟、壮丽又少见的景象。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指日出的景象
整句话指海上Leabharlann 出是雄伟壮丽的景象。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 并跟随巴金先生一道欣赏了海上日 出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 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海 边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 去欣赏日出的壮观景象 。
字词乐园
扩大 范围 努力 一刹那 灿烂 替代 镶嵌 紫色 不仅
注意读准:平舌音“紫”,翘舌音“刹 ”等。
字词乐园
hé(荷花)
zhòng(重量)
荷
重
hè(重荷)
chóng(重新)
书写指导
“扩 烂 镶 仅”左窄右宽,“范 努 替 紫”上下结 构,其中“范”上窄下宽结构。
镶 “镶”左窄右宽,注意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
下节课,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优 美的文字去细细欣赏海上的日出吧!
课堂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nǔ lì dài tì xiānɡ biān zǐ sè
(努 力) (代 替) ( 镶 边 ) (紫 色 ) 二、根据意思找本课词语。
1.不转眼睛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不转眼)
2.指周围的世界。
( 范围)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汉族人, 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 著名作家、教育家和社 会活动家。
自读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 准字音。
2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明白词语 的意思。
3 边读课文边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 词语。
罗店 盘曲而上 杜鹃 油桐 一簇 或浓或淡 明艳 溪流 时而 突兀森郁 聚集 拥挤 孔隙 并排仰卧 臀部 稍微 撞破 一团漆黑 额角 浙江 蜿蜒 变化多端 石笋 石钟乳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 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 的响声。
新知讲解
这是1927年1月,巴 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 在途中写下的这篇杂记。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 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勾画出 了一幅朝阳初升、瞬息万 变的奇妙景象。
新知讲解
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用“ ”划出颜色变化的词。
孔隙一段的写作特点:
通过描写船小及作者的 感受写出孔隙的特点。
(借其它事物描写本事物)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 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 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 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 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 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 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 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 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 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 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 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 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 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 “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 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 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 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 内洞。
qū(弯曲) 曲
qǔ(歌曲)
diào(调子) 调
tiáo (调节)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呢?
这篇文章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 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开头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时间 ) (人物) (地点)(事件)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 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 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 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
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 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 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 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 伤鼻子。
“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日出时 上升 冲破 跳出 日出后 薄云:直射水面 厚云:镶上金边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课堂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转(转动) 刹(刹那 ) 范(范文 ) 镶( 镶嵌 ) 辨( 分辨 ) 芒(光芒 ) 传(传来) 杀(杀死 ) 犯( 犯错) 箱( 箱子 ) 辩( 争辩 ) 忙(忙碌 ) 二、选词填空。
新知讲解
讨论说说
当作者看到太阳被黑 云挡住时,心情会怎样?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想象作画,充分感受了海上 日出的壮观美景。虽然我们还没看过真正的海上日出, 但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亲眼看见了大自然 的这一伟大奇观。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 此逼真形象呢?
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象……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 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 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 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 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 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 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 流。这是外洞。
洞
口
高
洞口像桥洞
宽
宽
外洞
大
外洞
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1)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完了外洞, 接下来应该干什么? (2) 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 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 船的?
再见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双龙洞,位于金华北山西北麓, 离城约13公里,海拔520米。它的特 点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 小船”。千百年来被人们誉为“水石 奇观”。双龙洞由内洞和外洞组成, 外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洞 中常年温度约在15摄氏度左右。一进 洞口可见宋代书法家吴琳手书的“洞 天”二字。洞口两侧上端悬有两个石 钟乳“龙头”,形象逼真。
比较感悟: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 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 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光彩耀眼。
( 夺目)
4.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 奇观 )
课堂作业
三、给词语搭配连线。
范围
亮光
透出
负着
上升
躲进
使劲
重担
出现
发出
扩大
有了
光彩 红霞 云里 重围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 继续学习《海 上日出》,看看作者是怎样按 照一定顺序把海上日出的过程 写出来的。
新知讲解
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6.海上日出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海边欣赏吧!
课文导入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 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 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 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 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 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 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 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 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 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 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指导背诵 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先部分,后整体;理出思路,按顺序 背;串联重点词语背……
作业布置
(选择其中一道题完成作业。)
(1)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 变化过程了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 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2)课外搜集相关描写日出景色的古诗或短文读一 读,并比较与本文写法的不同之处。
请用“时而…时而…时而……”写个 句子。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2、3段内容, 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 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 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 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