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第四章:饮水与健康

4第四章:饮水与健康

成。含次氯酸钙80%,还含少量的氯化钙(2.74%)、氢氧化钙 (1.9%)。呈白色粉末,有氯臭、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有少
量沉渣,稳定性较漂白粉好,有效氯含量是漂白粉的一倍。
氯化消毒的原理
• 各种氯化消毒剂在水中都能水解生成次氯酸。 • 氯化消毒原理: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 易于穿过细胞壁。 对细菌: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 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 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去氢酶的巯 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 对病毒: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 性损害。有资料指出病毒对氯的抵抗力较细菌 强,其原因可能是病毒缺乏一系列的代谢酶。
III. 铝、铁、锰、铜、锌、挥发性酚类,阴离子洗涤剂、硫酸盐、 氯化物及溶解性固体:按感官性状要求,不超出上限值
(二)毒理学指标
• 氟化物:标准不超过1.0mg/L
• 氰化物、砷、硒、汞、镉、铬、银、硝酸盐等: 多具有明显毒性,饮用水规定有限量标准 • 氯仿、四氯化碳:在生物试验中具有致癌性。 必要时考虑改用二氧化氯或臭氧作消毒剂。
3.水源的卫生防护
• 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必须设置卫生防护地带
• 集中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措施:
地面水: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水域内,严禁生产生活任何活动,明显 位置设告示牌;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水域,不得有任何污染 活动 地下水:根据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的形势和附近卫生状况确定,与
第一节 水与健康的关系
一、水对健康的维持作用
• 水是生命之源,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体内的一切生理、生化功能。 • 水也是人类摄入矿物盐和微量元素的来源之一。 • 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保持个人卫 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和促进健康等方面都起 着重要作用。
小常识: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
粪大肠菌群: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粪便的大肠菌群。是水质 是否受到人畜粪便污染的特异指示菌。 规定任意100ml水样 中不得检出。 游离性余氯:指氯化消毒时,加氯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剩 余的氯量。加氯消毒持续接触30min以上,游离性余氯不小
于0.3mg/L,管网末梢不低于0.05mg/L。
问:在我国能直接饮用自来水吗?
• 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成年人每日的生
理需水量为2.5-3L。
• 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 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饮水约需1200毫升。正常状
态下,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每天约需饮6—8杯。在高
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 1/3的饮水 量。 • 喝可乐、汽水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 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地面水的水厂生产区要求相同。
• 分散式给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地面水参照上述标准, 地下水(主要是水井,周围30m不得有污染。)
(二)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重点 掌握)
• 自然界中的水源水,必须加以净化和消毒处理
1.水的净化
• 目的:除去水中各种悬浮物、胶体物和部分病原体,
改善水的感官性状。常用方法:
• 沉淀:自然沉淀 概念 混凝沉淀概念 常用混凝剂
第四章 饮水与健康
璧山县人民医院 陈梅
学习目标
• 掌握:生活饮用水基本卫生要求 生活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 • 熟悉: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生活饮用水细菌学指标和标准 • 了解:水源种类和卫生学特征
重点难点
• 重点: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生活饮用水净化、消毒的目的、方法 • 难点:生活饮用水净化、消毒的 原理
在氯化消毒水中最常见的氯化副产物是三氯 甲烷类和卤代乙酸类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 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还有致畸性 和(或)神经毒性作用。
• 我国常用饮水消毒方法:氯化消毒 • 氯化饮用水与癌症关系: 虽尚不能确定饮水氯化与人群癌症发病率 的因果关系,但多数认为饮用氯化水,与 某些癌症发病率的增加有关 还可以导致脂肪代谢改变,对生殖有影响 • 在氯化消毒水中已检出三卤甲烷类,且致突 变实验为阳性。
•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是指供水单位将来自 集中式供水或自备水源的生活饮用水,贮 存于水箱或贮水池中,再通过机械加压和 凭借高层建筑形成的自然压差,二次输水 送到水站或用户的供水系统。
• 二次供水在贮存、输送过程中受污染物可
增加达90%,甚至达130%以上。
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主要原因:
贮水箱设计不当,形成死 水,致使杂质沉淀,微生
一、生活饮用水基本卫生要求(重 点掌握)
• 水量充足,取用方便:取用便利,满足饮用、 食物加工、个人卫生、洗涤清扫等所需
满足以上需求,每人每日总用水量50L。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原则:是以饮用 水基本要求为原则,制定的水质检验与评价的 具体要求,旨在保证饮用水健康,保护人民身 体健康。 • 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卫生部2001年9月 1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规定 了34项水质常规检验项目。这些项目分为:感 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 指标、放射性指标四类。
(三)细菌学指标
细菌总数:指1ml水样在普通琼脂培基 上,于37℃
培养24h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是评价水质清洁
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每毫升水样不得超过
100CFU。
总大肠菌群:指一群在37℃培养24~48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 气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可作为评价水体是否受到粪便 污染的指示菌。规定任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 过滤 :概念 基本原理:筛除作用和接触凝聚作用
知识拓展
• 吸附:利用活性炭或木炭的吸附作用把自然水 中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溶解性杂质吸附在表 面,除去部分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臭味等
• 蒸馏: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 成水,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问: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 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否为纯净水?能直 接饮用吗氯量和接触时间
加氯量:即加入水中的总氯量。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应 当是“需氯量”与“余氯”的总和。 “需氯量”: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饮水时,氯不仅与水中 细菌作用,还要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其需要 的氯的总量。 “余氯”: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 使氧化和杀菌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余氯分为游离性余氯 和化合性余氯两种,前者杀菌力较强,后者杀菌力较弱。 接触时间:一般要求氯加入水中后,接触30分钟,水中至少 应保持游离性余氯0.3-0.5mg/l;接触1h后,化合性余氯含 量为1-2mg/L。
2.水的消毒
• 目的:保证饮用水在流行病学上安全,水净化处理 后还须消毒。
• 方法:
①物理法:如煮沸、紫外线照射、超声波杀菌等
②化学法:如用氯、二氧化氯、臭氧、溴、碘及某
些金属离子等。应用最广的是氯化消毒法,即用 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方法。 氯的概念 含氯化合物:漂白粉和漂白粉精,如何储存
• (一)水源选择及卫生防护
• 1.水源的种类及卫生学特征:根据其来源,分三类:
※ 降水
指雨水和雪水。
指江、河、湖、塘、水库、沟中的水。 来自附近的江、河、塘及渗入地下的降水。
※ 地面水 ※ 地下水
2.水源选择的原则
水量充足 水质良好 便于防护
经济技术上合理,取用方便
水源选择的优先顺序: 泉水 深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 江河 水 库 湖泊 池塘 雨 雪水
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与疾病 • 如地方性氟病 • 碘缺乏病 3.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 引起机体发生急、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 • 如硝酸盐在胃肠菌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 • 汞污染与水俣病等
4.饮水氯化副产物与健康的关系
氯化副产物是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所产生的 卤化烃类化合物,包括三氯甲烷类、卤代乙 酸类、水合氯醛、氯代酚、甲醛等。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水的pH值和水温
次氯酸是弱电解质,离解程度取决于水温和水的PH值。酸性条
(一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 感官性状指标
I. 色 饮用水色度不超过15度,不呈现其他异色
II. 浑浊度 管网末梢水的浑浊度不超过3度,特殊 情况不超过5度 III. 臭和味 饮用水不得有异臭或异味 • 一般化学指标
I. pH值 正常饮用水pH值为6.5~8.5
II. 总硬度 饮用水硬度不超过450mg/L
• 在工农业生产中也需要大量用水,水质不良或 受到污染,不仅限制其饮用价值,还可引起各 种健康损害及疾病。 • 据WHO调查,80%的疾病和50%的儿童死亡都 与饮水水质不良有关。 • 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大量废水、城镇居民排放的 生活污水污染水体,使水源水质受损。
二、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 水体污染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 入水体,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 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 用价值。
——因此,从保护人群健康出发,在氯化消毒时应尽量降低氯 化副产物的产生。
减少氯化副产物的措施
• 采用生物活性炭法除去或降低有机前体物含量 • 通过颗粒活性炭过滤来降低或除去氯化副产物 • 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如避免预氯化,采用中 途加氯化。 • 采用其他消毒方法如臭氧、二氧化氯法等
5.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
知识拓展
• 漂白粉:又称含氯石灰、氯化石灰,是将氯气通入熟石灰中
而支撑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含32-36%),还含有
氯化钙(29%)、氧化钙(10-18%)、氢氧化钙(15%)及水。
呈白色颗粒状粉末,有氯臭、能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有大量沉 渣,稳定性差,有效氯每月减少,不易保存过长。
• 漂白粉精:将氯化石灰乳经过结晶分离,再溶解喷雾干燥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