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T 1033.2-1999
前言
人工繁殖是罗氏沼虾苗种生产的核心。
为推广罗氏沼虾人工繁殖技术,提高罗氏沼虾苗种生产的产量和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罗氏沼虾养殖技术规范”繁殖标准中的第二个标准。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李增崇、余晓丽、唐章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罗氏沼虾养殖技术规范
人工繁殖技术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giant freshwater
prawn culture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technique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罗氏沼虾人工繁殖中的亲虾培育、产卵与孵化管理,以及幼体培育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罗氏沼虾人工繁殖。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1607-1989 渔业水质标准
SC/T1008-1994 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
SC/T1033.1-1999 罗氏沼虾养殖技术规范 亲虾
3 定义
本采用下列定义。
3.1 蚤状幼体 zoaea
从第一蚤状幼体期至仔虾期的个体呈蚤状,故称蚤状幼体。
3.2 淡化
desalination
蚤状幼体变态成仔虾后,由在半咸水中生活转变为在淡水中生活。
为此,向原以半咸水为培育水的幼体培育池中逐渐加入淡水,排出半咸水,使培育水全部被淡水所置换。
此过程称为淡化。
4 亲虾培育
4.1 环境与条件
4.1.1 亲虾池的环境条件
亲虾池应建在水源充足、能排能灌、交通方便、邻近本培育池、环境安静的地方;水质应符合BG11607的规定,其中溶解氧应在4mg/L以上,PH值为7~8.5。
4.1.2 亲虾池技术要求
亲虾池总面积与育苗池总面积的比例为2∶1。
每个亲虾池的面积以50~100㎡为宜,水深为1m左右。
底质以水泥或沙质土结构为好。
池底稍倾斜,以利排水。
4.1.3 越冬设施
亲虾池应配有越冬加温设施,越冬亲虾培育池的水温保持在20℃以上。
加温热源可利用地下热水、工厂余热等。
本标准推荐采用热水锅炉加温,热水通过铺设在池底的回形铁管往各亲虾池循环输送。
4.1.4 增氧设施
本标准推荐采用罗茨鼓风机通过送气管道往各亲虾池送气,每50㎡的亲虾池设8~10个装有散气石的出气头。
4.1.5 设置隐蔽物
在亲虾池底部设置瓦片、瓦管或四周池壁以砖块交错垒成巢穴或用去叶竹枝捆扎成束,或于水中悬挂聚乙烯网片,以利亲虾栖息、脱壳、交配、产卵,减少相互残害。
4.2 亲虾放养
4.2.1 放养前的准备
亲虾放养前,亲虾池按SC/T1008的规定进行药物消毒,药性消失后,蓄水待养亲虾。
4.2.2 放养亲虾的选择与性比
放养亲虾应符合SC/T1033.1-1999中表2的规定,雌、雄性比以2~2.5∶1为宜。
可按年生产每万尾虾苗需2~3尾雌虾的比例留足越冬亲虾。
4.2.3 放养密度
放养亲虾的体重为20~30g/尾,越冬初期放养密度为20~25尾/m3,越冬后期强化培育以15~20尾/ m3的密度为宜。
4.3 饲养管理
4.3.1 越冬期培育
华南地区亲虾越冬期为11月份至翌年2月上旬。
亲虾进池越冬应在池塘水温降至20℃前进行。
亲虾池上搭棚覆盖塑料薄膜,形成透光保温大棚,水温控制在21~22℃。
每天投喂颗粒饲料,日投喂量占虾总体重的1%~2%,以3∶2∶5的比例分早、中、晚三次投喂。
每星期补充投喂鱼肉、螺肉、水蚯蚓等新鲜动物性饵料。
视水质情况加水或换水,换水应选择晴天进行,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每星期进行人工吸除池底污物一次。
每15d左右泼洒生石灰溶液一次,使池水浓度呈10×10-6,以调节水质。
每个亲虾池配养体长为10~15cm的鳙鱼15尾,引种少量浮萍或凤眼莲,吸收水中营养盐类,也可供亲虾作青饲料。
4.3.2 产卵期(2月中旬至6月份)强化培育
水温应控制在25~28℃,以投喂动物性饲料为主,投喂量为虾总体重的2%~3%。
5 产卵与孵化
在升温强化培育期间,亲虾开始交配、产卵、受精。
受精卵粘附在雌虾腹肢的携卵刚毛上进行胚胎发育。
水温在25~28℃的范围内,受精卵由橙黄色变成浅灰色,最后变为深灰色。
历时17~20d,蚤状幼体脱膜而出。
操作上应将带橙黄色卵的亲虾集中管理,待卵色转变为浅灰色或深灰色时,将抱卵亲虾移入幼体培育池,密度为16~24尾/㎡。
2~5d内蚤状幼体陆续孵出,随后将亲虾移回亲虾池继续培育让其现将产卵受精。
整个孵化期应连续充气增氧,使池水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
给亲虾饲喂动物性饲料为主,投喂量为虾体重的2%~3%,辅以投喂配合饲料。
经常除去污物残饵,勤换水。
6 幼体培育
6.1 培育池
一般采用砖混结构,水泥批档,池底铺白瓷砖。
长方形,底部倾
斜5%~6%,浅水端设进水管,深水端设出水口,并设置充气、加温设施。
培育池面积可因地制宜,一般为6~10㎡/个,高0.7~0.8m。
各池分左右两边排列,方便管理。
幼体培育池可建于室内,也可建于室外,池的上方用透光性能较好的玻璃钢瓦或塑料薄膜搭盖,要求光线充足、保温性能好、防风防雨及防强紫外线。
培育池以东西长、南北宽为好。
6.2 培育用水
采用天然海水或波美6~7度的浓缩海水与淡水配制成盐度为12‰~14‰(密度为1.007~1.008)的半咸水或采用人工海水。
淡水可选用池塘水、井水或自来水。
6.3 培育密度
蚤状幼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放养密度见表1
表1 各幼体期蚤状幼体的放养密度
按表1规定的放养密度,正常情况下,可生产淡化虾苗5×104~12×104尾/m3。
6.4 培育管理
6.4.1 水质管理
适温范围为24~31℃,最佳温度为28~30℃;溶解氧为5mg/L 以上;PH值为7.0~8.5。
可泼洒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二钠)溶
液,使池水呈2×10-6~3×10-6浓度,络合沉淀水中重金属离子。
每天吸污两次,不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6.4.2 投饵管理
蚤状幼体孵出后第二天开始投喂生物饵料,如刚孵出的卤虫。
蚤状幼体发育至V期后,开始增喂能透过24孔/㎝筛绢的煮熟鱼糜、蛋黄,日喂4~5次,并在喂卤虫前30min投喂。
投喂卤虫量以下一次投喂时稍有剩余为宜。
鱼糜和蛋黄则以90%以上的本能摄食到为宜,避免投喂过量影响水质。
6.4.3 病害防治
6.4.3.1 育苗用水处理
育苗用水应经沉淀处理,并经80孔/㎝的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入池。
然后泼洒三氯异氰尿酸使池水药物浓度呈0.3×10-6。
6.4.3.2 育苗池消毒
用浓度为10×10-6的三氧异氰尿酸溶液喷洒池壁及池底消毒。
3.4.3.3 育苗期间防病
采用三氯异氰尿酸处理池水,使池水呈0.2×10-6~0.3×10-6浓度,可防止常见病菌感染。
6.4.3.4 育苗饵料处理
卤虫卵在孵化前先用5×10-6~6×10-6浓度的三氯异氰尿酸溶液浸泡消毒5min,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进行孵化。
投喂的蛋黄也可加入土霉素(或红霉素、四环素)0.1~0.2g/kg虾体重,连续10d,
预防病菌感染。
6.4.3.5 罗氏沼虾幼体敏感药品及临界浓度
浓度为0.05×10-6的敌百虫溶液,1×10-6的漂白粉溶液,0.7×10-6的硫酸铜溶液及25×10-6的生石灰溶液。
6.4.4 虾苗淡化
淡化操作:90%以上蚤状幼体变态成仔虾后,即可进行淡化。
在育苗池深水端取胶管用虹吸方法将池水吸出,使池水减少一半,然后在浅水端徐徐加入淡水至原水位,随即再将池水吸出,同时在浅水端加入淡水,使进出水量大体相同,直至池水全部被淡水所置换为止,此过程需6~8h。
淡化后,继续在原池培育1d,仔虾全部变态成虾苗便可出池,进入幼虾培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