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B34 T 512-2005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DB34 T 512-2005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DB34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DB34 512—2005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亲鱼池的准备 (1)
4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1)
5 人工催产 (2)
6 受精卵孵化 (2)
7 乌鳢仔鱼培育 (2)
I
DB34 512—2005
II
前 言
乌鳢(Channa argus)俗称乌鱼、黑鱼等,属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是
我省重点推广的水产名特优品种之一。

为规范乌鳢人工繁殖技术,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归口单位: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技术规程主要起草人:魏泽能。

本标准2005年5月9日首次发布。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DB34 512—2005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乌鳢亲鱼池塘条件、乌鳢亲鱼的选择、培育、亲鱼的催产、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培育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进行乌鳢人工繁殖的苗种生产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3 亲鱼池
3.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300 m2~400 m2,水源充足,注排方便,水质符合NY5051。

土质池底,淤泥不超过10 cm。

按每667 ㎡池塘面积使用生石灰50 kg~60 kg或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8%)2 kg彻底清塘。

1周后注水1.2 m~1.5 m。

3.2 防逃设施
池堤四周设0.8 m~1 m高尼龙或聚乙烯网。

4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4.1 亲鱼选择
选留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750 g以上、2冬龄性成熟的亲鱼。

4.2乌鳢的雌雄鉴别
雌鱼腹面和腹鳍条纹呈白色,胸部无黑斑,尾鳍有两列黑斑;雄鱼腹面和腹鳍条纹呈黑色,胸部多黑斑,尾鳍有三列以上黑斑。

4.3 亲鱼培育
4.3.1亲鱼放养
乌鳢亲鱼每100 m2池塘放8~10组,雌雄比例以1︰1为宜。

搭养花白鲢5尾,规格100g以上,用以调节水质。

4.3.2 饲料质量要求
小杂鱼、虾要新鲜适口;人工配合饲料符合NY5072,按乌鳢营养需求配比且物理性能良好。

4.3.3饲料投喂
乌鳢饲料主要为小杂鱼、虾,辅以人工配合饲料。

当水温达10℃时,即可投食,当水温达23℃~27℃时乌鳢食量大增,此时的投喂量为亲鱼体重总量的10%~15%。

4.3.4亲鱼的饲养管理
1
DB34 512—2005
2 保持鱼池水质清新,经常加注微流水;亲鱼池中央或四周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利亲
鱼隐蔽、摄食和调节水质。

5 人工催产
5.1 产卵池和鱼巢
5.1.1产卵池条件
产卵池面积20 ㎡~30 ㎡,水深1.2 m~1.5 m的土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清除野杂鱼、蛙卵等对乌鳢鱼卵有害的生物。

并用密网围好,防止其它陆生动物进入。

5.1.2鱼巢准备
鱼巢可用新鲜无毒的水葫芦、水花生或马来眼子菜做成。

5.2催产药物及方法
5.2.1催产药物的剂量
每kg雌亲鱼使用鲤鱼脑垂体(PG)2粒(约4 mg~6 mg)加绒毛膜激素(HCG)1000 IU~1500 IU 或每kg雌亲鱼使用地欧酮(DOM)绒毛膜激素(HCG)混合激素1000 IU~1500 IU或每kg雌亲鱼使用促黄体生成素(LRH-A)40 ug~90 ug加绒毛膜激素(HCG)200 mg~500 mg。

乌鳢雄亲鱼催产使用激素剂量为雌亲鱼的1/2。

5.2.2催产方法
使用激素药物催产时,计算每尾亲鱼需要的激素剂量,分两次注射,第一针剂量为计算剂量的1/3~1/4,促进乌鳢性腺进一步成熟。

15 h~20 h后注射剩余剂量。

注射的部位为胸鳍基部进针、胸腔注射。

6亲鱼配对与产卵
6.1 亲鱼配对
注射激素后的亲鱼按雌雄个体相仿的原则1︰1配对放入产卵池,每个产卵池放1~2对。

6.2 亲鱼产卵
放入产卵池的亲鱼经25 h~30 h效应时间后,亲鱼将在鱼巢处发情产卵,此时应保持环境的安静。

7受精卵的孵化
7.1 产卵池孵化
亲鱼产卵后,将亲鱼从产卵池中捞出,受精卵留在产卵池中进行孵化。

孵化时池中要保持清新的微流水。

7.2 环道孵化
将产卵池中的受精卵连同鱼巢一起移入孵化环道内集中孵化,每m3水体放卵2~3万粒。

环道中保持微流水。

7.3 网箱孵化
将受精卵连同鱼巢一起移入网箱,网箱设置于水质清新有微流水的地方,每m3水体放卵1~1.2万粒。

7.4 孵化管理
严格防止其它鱼类、蛙类进入孵化设施中吞食受精卵。

鱼苗破膜后,鱼卵中的油球破散,水面和水体中会漂浮油膜和卵膜,应及时吸除。

经3 d~4 d孵化,鱼苗会脱膜而出,7 d~8 d后鱼苗的卵黄囊消失,开口摄食。

8乌鳢仔鱼培育
8.1仔鱼的放养密度
每个20 m2~30 m2的产卵池可放养仔鱼2~3万尾,其它鱼池可按每0.1万尾/ m2的密度放养。

8.2 适时投饵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DB34 512—2005 鱼苗卵黄囊消失后,即开口摄食。

此时用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生物,经30~40目筛绢过滤,以其滤液均匀泼洒于培育池中(培育池一般使用孵化池或孵化环道),2 d~3 d后不必过滤。

浮游生物不足时,可投喂熟蛋黄。

每万尾鱼苗用熟蛋黄1~2个,用30~40目筛绢过滤,滤液均匀泼洒于孵化池的四周,每天4~6次。

8.3水质管理
鱼苗破膜后,大量卵膜和油状物漂浮在水体中或沉入水底,需经常吸除,保持微流水,增加溶氧,维持水质清新。

9 病害防治
乌鳢苗期最易患水霉病,可用0.3 g/m3复合丙烯基-2-3硫醚乳液全池泼洒。

其它有效药物符合NY5071。

仔鱼经8 d~10 d的驯养,体长可达7 mm~10 mm,此时鱼苗体色变黄,应及时转入鱼种培育阶段。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