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学-第六讲油气藏类型

石油地质学-第六讲油气藏类型


§1构造油气藏 (Structure Reservoir)
一、背斜油气藏 ( Anticlinal Reservoir)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 倾伏的背斜中聚集油气形成背斜油气藏。这种油气藏类 型是油气勘探史上极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截止目前, 世界石油与天然气储量中背斜油气藏居首位。背斜圈闭 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主要是储集层顶面拱起,上 方被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而底面和下方被高油气势面 和非渗透层联合封闭形成的低油气势区。背斜油气藏中 油气分布局限于闭合空间内,油气水按重力分异,气油、 油水、或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的交线常同构造等高线 平行,且闭合呈圆形或椭圆形。
基本特点
(1)油气水分布,油气局限于闭合区,气居 上,中间是油,下面水。
(2) 当一个背斜的腹部存在多层储集层,可 分两种情况出现:
①如彼此被分隔则形成多个油气藏;
②如各油层之间并未完全分隔,而且相互沟 通,应认为是一个统一的油气藏。
§1构造油气藏 (Structure Reservoir)
特别是拗陷中心早期 的潜伏隆起带,在油 气生成及运移过程与 背斜圈闭形成过程相 吻合的情况下,就成 了油气聚集的最好场 所。
(基底升降背斜)
这类油气藏一般分布在盆地或凹陷 3、底辟拱升背斜油 中心部位,当该部位沉积了厚层的岩盐、 气藏 石膏和泥质岩等塑性地层,在上覆地层 不均衡重力负荷和侧向水平压力作用下, 使塑性膏岩或泥岩层蠕动拱升,形成拱 升背斜。
滚动背斜油气藏
特点:
(1)这些滚动背斜位于同生断层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 不对称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远离断层的一翼平 缓。轴向与断层线近于平行,常沿断层成串分布。
在断块活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边断边沉积,堆积在 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以面下滑,使地 层产生逆牵引,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圈闭。 同生断层及滚动背斜的形成与三角洲的成长发育有关系, 而与任何造山运动无关。
同生断层使上盘沉积层在向下滑动过程中,因逆 牵引而形成的一种重力下跌构造油气藏。
特点:(1)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高度常较小,闭合面积较大; (2)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显著,有时还可遇到受基底断 裂控制的继承性断裂,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消失; (3)从区域上看,在地台内部拗陷和边缘拗陷中,这些背斜圈闭常成 组成带出现,组成长垣或大隆起。
特别是拗陷中心早期的潜伏隆起带,在油气生成及运移过程与背斜 圈闭形成过程相吻合的情况下,就成了油气聚集的最好场所。
第六章:油气藏类型
第六章:油气藏类型
➢构造油气藏 ➢非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其他油气藏
§1构造油气藏 (Structure Reservoir)
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 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构 造圈闭。在构造圈闭中油气 的聚集,称构造油气藏。构 造圈闭是由同沉积—沉积后 地层变形而形成的适合于地 下烃类聚集的几何体构造, 构造运动可以形成各种各样 的构造圈闭,形成的油气藏 也是各种各样,其中比较重 要的是由褶皱、断层、刺穿 及其复合结构来控制的,具 体的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 气藏、裂缝油气藏以及刺穿 接触构造油气藏。
(1)此类圈闭常呈长轴背斜形态,轴 部发育地堑式断裂系统,顶部陷落,两 翼为断层复杂化的半背斜。
(2)构造幅度上大下小,晚期地层顶 厚翼薄。
(3)单个油气藏,主要为断块型,油 气富集程度主要受断块高低的控制。
(4)断块之间含油贫富不均,差异较 大。
4、披覆背斜油气藏
~~~~~~~~~~~~~~~~~~~~~~~~
这类背斜的形成与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
形成: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这些突起常是由结晶基岩、 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 些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常比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则比较厚,因而 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物的厚度和自身重量不同,所受到的压缩也是 不均衡的,周围较厚的沉积物压缩程度较大,结果便在地形突起(潜山) 的部位,上覆地层呈隆起形态,形成背斜圈闭。
对塑性较大的泥质岩所形成的背斜较明显,倾角稍大些;而对较硬的 砂岩及石灰岩所形成的背斜常不如前者明显,倾角较平缓。潜山上部的 背斜,常反映下伏潜山的形状,但其闭合度总是比潜山高度小,并向上 递减,倾角也是愈向上愈小。在成因上很难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区分 开。
4、披覆背斜油气藏
图为我国华北含油气盆地济阳凹陷的孤岛油田 基底为由奥陶系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的剥蚀突起, 其翼部超覆沉积有下第三系地层,顶部则被上第三 系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所覆盖,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盖 构造。
一、背斜油气藏
1、挤压背斜油气藏
由侧压应力挤压为主的 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中 的油气聚集。
常见于褶皱区,两翼倾角 陡,常呈不对称状,靠近褶 皱山一侧较另一侧缓。
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 小。
由于地层变形比较剧烈,背 斜圈闭形成的同时,经常伴 生有断裂。
从区域上看,这种背斜圈闭 主要分布于褶皱区的山前拗 陷及山间坳陷等构造单位内, 常成排成带出现。
(
挤 压 背 斜 )
Section and top structure map of L layer through the Lao Jun temple oil field
(挤压背斜)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沉积过程中,由于基底的差异沉降作用形成的平缓、巨大背斜构造。 一般在地台区常见这种以基底活动为主形成的背斜圈闭,基底活动的 结果,使沉积盖层发生变形,形成背斜圈闭。
披覆斜的成因解释有两种: 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下降盘靠近断层面的岩层 因重力下跌使地层下垂弯曲而形成; 另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下降盘尤其靠近断面处 岩层厚度较大,促使地层在断面附近向着断层面 “回倾”而形成。
5、滚动背斜油气藏
与同生断层有关的滚动背斜圈闭及其油气藏,多分布 在三角洲地区,这种背斜圈闭及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背 斜都很平缓,这些平缓背斜的形成,完全是由于沉积过 程中同生断层作用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