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分类标准
气顶驱动油藏:不同规模原生气顶气的膨胀作用。 溶解气驱油藏: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条件下溶解气的 膨胀作用。 弹性驱动油藏: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作用。 重力驱动油藏:原油的重力作用。 综合驱动油藏:综合驱动油藏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
驱油能量。
油气藏分类标准
(3)命名原则 油藏分类及各类型的命名采用多因素主、次命名法,次要
因素在前,主要因素在后,依次排序。
其命名原则如下:
最主要因素:1)原油性质;2)圈闭;3)储集岩岩性。 构成基本类型名称; 较主要因素:4)渗透性;5)油、气、水产状; 6)储集层形态;7)储集空间类型。
冠在基本名称之前构成大类名称;
其次的因素冠在大类名称之前构成亚类名称。
油气藏分类标准
(3)命名原则
-3um2。
• 特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10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5)油、气、水产状
• 边水:油藏含油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 • 底水:油藏含油外边界以内直接从底部托着油的油 层水。 • 气顶:油气藏中有游离的天然气聚集在液态石油之 上,占据圈闭顶部,气储量系数<0.5(主要 指标)、含气面积系数<1(辅助指标)。
积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粘土岩(泥岩):主要由粘土矿物(多属水云母、高 岭石、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及粒度< 0.0039mm 的细碎屑(含量>50%)组成的沉积岩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3)储集岩岩性
• 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物(含量>50%)堆(沉)
积后经过固结或熔结等成岩作用而形
油气藏分类标准
(1)分类原则 1)油藏的地址特征 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
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
包括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毛 管压力、水驱油效率等。 4)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1)原油性质 • 低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mPa·S。 • 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S。 • 高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20~50mPa·S。
• 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0mPa·S,相对密度>
0.920。
稠油分类:普通稠油 I-1 级,普通稠油 I-2 级, 特稠油 II 级,超稠油(天然沥青)III 级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1)原油性质
• 凝析油:地层条件下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
之间的气相烃类。 • 挥发油: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 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态状态, 相态上接近临界点。
油气藏分类标准
——专业实践课
班级:2013-02-4 姓名:李 欢 学号:138002020195
绪论
• 油藏是在圈闭中含有的油气并成为单独水动力学系统的 部分。
• 油藏中即包括含有油气的储层,也包括储层中的油气。
属于不同的水动力学系统的应该分别作为不同的油藏。 • 一个油田可以在垂向上有若干个油藏并存叠至。 • 油气藏的大小通常用储量来表示。另外还常用含油面积、 油气柱高度、含油边界、气顶和油环等来度量油气藏。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10)埋藏深度
浅层:埋藏深度≤1500m;
中深层:埋藏深度>1500~2800m; 深层:埋藏深度>2800~4000m; 超深层:埋藏深度>4000m。 11)润湿性
亲水;中性;亲油。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12)天然驱动类型
•
• • • • •
天然水驱油藏:自边水、底水压力。
• 高凝油:为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2)圈闭
• 构造圈闭:分为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圈闭。
• 地层圈闭:分为不整合圈闭、岩性圈闭。 • 水动力圈闭:以水动力作为遮挡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 移而形成的圈闭。 • 复合圈闭:储集层上倾方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联 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 正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基本一致, 压力系数为:0.9~1.2。 • 异常高地层压力(异常高压):地层压力明显大于 静水柱压力,压力系数>1.2。 • 异常低地层压力(异常低压):地层压力明显小于 静水柱压力,压力系数≤0.9。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9)原油中气的饱和度
• 未饱和:饱和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储层内只储藏 着单相液态烃类。 • 饱和:饱和压力等于原始地层压力,储层内的流体为 泡点液态烃类。 • 过饱和:储层内储藏有气,液两相流体(即气顶油 藏),饱和压力等于气油界面处的原始地层压力。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背斜圈闭
断层圈闭 刺穿圈闭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3)储集岩岩性 • • 砂岩:粒度为0.0039~2mm 的碎屑物含量占50%以上, 同时粒度>2mm的碎屑物含量<30%的碎屑岩。 砾岩:粒度>2mm的碎屑物含量>30%的碎屑岩。
•
•
碳酸盐岩:碳酸盐矿物(含量>50%)为主要成分的沉
成的岩石,如凝灰岩。 • 喷出岩:熔岩流冷凝结晶而形成的火成岩,如玄武 岩、安山岩等。 • 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内冷凝而成的火成岩,另外
也包括由非岩浆作用形成(由变质交代形
成)但外貌上具侵入岩特征的岩石。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4)渗透性
• 高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500×10-3um2。 • 中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50~500)×10--3um2。 • 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50)×10-3um2。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6)储集层形态
• 层状:储集层呈层状,其上下均被不渗透地层所封隔, 受固定层位控制。
分类:单层状和多层状;低倾角和高倾角。
• 块状:储集层厚度大,内部没有不渗透岩层间隔而呈 整体块状,顶部为不渗透岩层覆盖,下部为底 水承托,不受岩层层面控制。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 油田开发是以油藏为单位的。
油气藏分类情况
• 基于勘探找油的目的,石油地质界通常依据圈闭类型
这一左右勘探部署决策的生要因素来进行油气藏分类。
• 基于开发的目的,可以根据油气藏的储集层类型、油
气性质、驱动类型等一些影响开发决策的因素进行分
类。
油气藏分类情况
在油气藏的勘探地质分类方面,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分类: (1)圈闭成因分类法,分为构造、地层和混合三大类型油气 藏。 (2)储集层形态分类法,分为层状、块状和透镜状等油气藏。 (3)以圈闭形态为主、圈闭成因为辅的分类方法,分为油储 顶弯曲、侧向遮挡和岩性封闭等油气藏。 (4)按烃类相态分类法,分为油藏、气顶油藏、带油环气藏、 气藏和凝析气藏等。 (5)按油气产量和储量规模大小分类法,分为工业性、非工 业性及小、中、大、巨型油气藏等。
7)储集空间类型
• 孔隙型: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透石油的空间主要为
孔隙(>90%)。 • 裂缝型: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流石油的空间主要为 裂缝(>90%)。 • 双重介质型: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透石油的空间既
有孔隙亦有裂缝(孔隙>10%,同时裂缝>10%)。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8)地层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