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清
晚清---30,40 年代
传统^音乐西安鼓乐:大型套曲“法鼓段”、
“八鼓段”两种;
:“六、尺、上、五”四调
山西八大套
冀中管乐
河北吹歌
《弦索十二套》(《弦索备考》
1814)
京剧的发展:谭鑫培
(1846—1914 )刘鸣
声、汪笑侬(1858—
1918)
地方小戏:二人转、二人
台;梆子、粤剧、川剧
京剧:四旦一梅、程、尚、
荀,四生一余、言、咼、马/麒
派:周信芳,梅派:梅兰芳。
“富连成班”叶春善、萧长华,
“南通伶工学社” 欧阳予倩
广东音乐:二弦、提琴、二
弦、月琴、横箫“五架头”。
严
老烈、何柳堂、吕文成。
江南丝竹:二胡、二弦琵
琶、、扬琴、笛、箫、板、鼓
《老三六》、《慢三六》《中花
六》《慢六》《行街》等
评剧:成兆才,30年代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板胡,越剧:
“绍兴(女子)文戏”袁雪芬、傅全香改革生腔、板式、伴奏调整
(中西乐器)/楚剧:花鼓类戏中共李龙之汉口“血花世界”演出田汉
《杀宫》
河南坠子“三弦书”乔清秀(乔派)董桂芝(董派)/四川
清音
声乐学堂乐歌:1903年前后一批流日
学生接触到西方音乐,受资本主义
文化影响,开始酝酿开乐歌课;1、
1912年民国建立后正式在中小学
开音乐课,人们称此为“乐歌”
2、乐歌创编沈心工《学校唱歌集》
(最早教材)《心工修歌集》《女
子体操》、《黄河》石更词、辛汉
曲《何日醒》;李叔同(1880 —
1942)《送别》《春游》《西湖》
《清凉歌集》1906在日本
《音乐小杂志》、
曾志忞。
学堂乐歌意义:
1、出现早期音乐教育家
(师资基础)2、展示了音
乐的社会功能及在学校教
育中的地位3、西欧音乐
理论介绍到国内4、“集
体唱歌”的形式为“五
四” 后群众歌曲积累了经
验
萧友梅《冋》《卿云歌》《五
四纪念爱国歌》、赵元任《劳动
歌》《尽力中华》《西洋镜歌》
《卖布谣》《叫我如何不想她》
《老天爷》《也是微云》
《海韵》(曲调与字调、声
韵、语调、语气)、
聂耳《毕业歌》《新编九一八小调》《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
工人》《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非方整、多变句式、突出短
句,巧用休止)黄自《抗敌歌》《旗正飘飘》
《玫瑰三愿》《花非花》《卜算子》《思春曲》《长恨歌》夏之秋
《思乡曲》麦新《大刀进行曲》刘雪俺《长城谣》《红豆
词》《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
头》江文也《台湾山地同胞歌》冼星海《救国军歌》
《到敌人后方曲》《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马思聪《民主大合唱》
《祖国大合唱》张曙《洪波曲》《日落西山》、任光
《渔光曲》吕骥《自由神》《保卫马德里》贺绿汀《游击队歌》、
《嘉陵江上》《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费克《茶馆小调》
延安:马可《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里》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
卢肃《团结就是力量》践耳《打得好》刘炽《翻身道情》郑律成《八
路军军歌》《延安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