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
李延年乐府领导人协律都尉
相和大曲
艳—曲—乱或趋:“解”器乐插段
民间舞蹈:巴渝、鞞舞、公莫舞、铎舞、盘午。
民歌
《弹歌》、南音(候人)、北音(燕子)
《易经?归妹》(剪羊毛)
《易经?贲》(婚姻)
《尚书?汤誓》(反抗)
《诗经》
《楚辞》(九歌)
说唱
荀况《成相篇》:相—春牍,粗竹筒制成的打击乐器。三、三、七句式,揭露统治者愚蠢,主张开明政治。
百戏(散乐)东海黄公
叙事诗《焦仲卿妻》器乐ຫໍສະໝຸດ 伯牙《高山》、《流水》传说
鼓吹乐: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
乐器
贾湖骨笛、鼓、埙、磬(新石器时代晚期)
编钟、编磬、龠、殷墟编铙、云门火烧沟陶埙、河南辉县陶埙、商虎纹大磬、商双鸟铜鼓、
70种(乐器)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曾侯乙墓8种(钟、磬、篪、笙、箫、琴、瑟)125件;编钟65件,分三层悬挂,编磬32件,曾钟2800多字铭文,楚、齐、晋、周、申、曾等国律名比照、一钟双音,变化音名、八度分组(5个)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一)远古至汉
内容
前21—前16世纪,前16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前771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6
前208—前8(新8—23)
前25—前220
远古
夏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乐种
乐舞
《葛天氏》、《朱襄氏》(引阴气)、
《阴康氏》(引阳气)青海大通马家窑舞蹈纹彩陶盆、广西花山壁画
排箫、笛、羌笛、笳、角、箜篌、筝、阮咸、琴
乐律
绝对音高:#c\#f\#a
十二律(六律、六同)、七声音阶
《管子》五声、《吕氏春秋》十二律、三分损益法、曾侯乙种中心音域十二律具全,采用三分损益律和纯律结合的复合律制
相和三调:平、清、瑟
京房60律
理论
音乐教育
成均之法、乐德、乐语、乐法
文化下移,有教无类、百家争鸣
《云门》
《咸池》
《韶》(九成)
《大夏》
《大濩》
巫乐
(《舞雩》)(巫风:恒舞于宫,酣歌于室)
礼乐(六代乐舞颂乐、雅乐、房中乐、乡乐、四夷之乐)
乐悬、八佾
六代之乐
小午(帗、羽、旄、干、人)
四夷之乐
宗教乐舞
“礼崩乐坏”、
“郑卫之音”:
民间音乐发展:宋玉对楚王问
曾侯乙钟鼓之乐:
相和歌
民歌(风、楚声)徒歌—但歌—相和歌
儒家(《乐记》)、道家(老、庄)、墨子(《非乐》)《考工记》
声乐《乐记?师乙》、《韩非子?外储右上》
《史记》(司马迁前145—前86)董仲舒,刘向
记谱法—《投壶记》、《河南周歌声曲折》
机构
春官(大司乐等1463人)
汉承秦制,设乐府(前112—前8),收集、整理、编创
音乐家
夔(制磬传说)
师况、师涓、师文、师乙、韩娥、秦青、薛谭、王豹、高渐离、优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