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树造林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摘要】密度是杨树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定,在林分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作用,影响林木生长、采伐年龄、木材产量和木材规格。
确定合理的密度时,应考虑到杨树的生物学特性和林木个体间的关系,保证林木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达到高产和希望培育的材种的径级,同时还要考虑所培育的材种的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杨树;造林技术;密度效益研究
1.地块与苗木选择
杨树要求生长季节雨量充沛,土壤有效层厚度在1m以上、地下水位1.5~2.0m是最适宜杨树生长的立地条件[1];土壤有效层厚度80~100cm、地下水位1m左右为中等立地条件;土壤有效层厚度在40cm以下、地下水位长期在50cm以上,如无排水条件,则不宜栽植杨树。
杨树品种繁多,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生长状况有很大差别,要按照适地适树适品种的栽培原则,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2]。
一般选择二年生的苗木,即2年根1年干。
选择苗高3.5m以上、胸径4cm以上、梢不弯曲的壮苗。
杨树速生丰产栽培宜采用“三大一深”栽植技术[3],即大苗、大穴、大株行距和深栽。
在造林前进行细致地深翻整地能降低土壤的紧实度、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杨树根系对深层土壤的利用,能使低产的林地转变为丰产林。
根据造林密度,在定植点上挖80cm×
80cm以上的大穴。
2.栽植
根据杨树人工林培育的目的材种,采用适宜的造林密度。
培育大径级材,在1个轮伐期内不主张间疏伐,通常稀植并实行农林间作。
采用6m×6m、7m×7m或8m×8m的株行距,间作5年左右;也可以采用行距10m、株距4m的规格,或者是大行距20m、小行距3m的大小行种植形式,间作农作物6~7年。
在这种密度下,轮伐期为10~12年,成材胸径40cm,立木蓄积可达到180~240m3/hm2。
培育中小径级材,株行距可以小于4m×4m,轮伐期可短些,约5年,胸径达20cm,立木蓄积为100m3/hm2。
通过调查对比可知,栽植密度过大,不但费用增加,且生产的木材径阶小、价格低、效益相对较差,而培育大径材效益则较高。
造林密度确定后,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方法栽植,即首先在80cm×80cm的大穴中回填1/3左右的土,把苗木放入穴中扶正、标直;然后再填一部分土,轻提苗木,使苗木根系舒展;接着踩实,浇适量定根水,等水渗透后再填土踩实、培起风堆等。
合理密植是杨树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要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经营目的等因素确定造林密度,一般为330~840株/hm2。
对杨树幼林管理最有效、最经济的抚育措施是林粮间种,其次是松土除草、间株定株、扶苗施肥、清沟排水、割灌修枝等技术措施。
3.密度合理,促进苗木生长
密度一般对树高的影响不很大,但对林分平均胸径和材积影响很明显,随着年龄增大,密度的作用愈加明显。
单位面积蓄积量受单
位面积株数、平均单株材积和年龄因素的制约。
生产小径材,单位面上株数多,平均单株材积较少,林分的数量成熟较早,采伐期较早;生产大径材则相反,单位面上株数少,平均单株材积较多,林分的数量成熟较晚,采伐期比较晚。
数量成熟龄是用材林在单位面积上每年生产材积数量最多时期的年龄。
这个时期也是林木平均生产量最大的时期,因此也叫平均生长量最大成熟龄。
在林分初期,幼林阶段,单位面积株数对产量起主要作用;在林分后期,近熟林和成熟林阶段,单株材积的作用由弱变强,取代单位面积株数,对产量起主要作用。
因此,培育大径材要为林分后期单株材积的增大提供足够的单株营养面积(30-64 m2)和较长的轮伐期(12-15年)。
根据我们的试验研究,培育胸径12-18cm的小径材可选用2×3m 和3×3m和3×4m的株行距,轮伐期 4 -6年。
培育胸径20-26cm 的中径材可选用3×5 米、3×6m和4×6m的株行距,轮伐期 7-9年。
培育胸径30-40cm的大径材可采用5×6m米、4×8m、6×6m株行距,单株营养面积在30m2以上,轮伐期 10-12年。
如果要培育更粗的大径材(胸径50-60cm),30多m2的单株营养面积仍不足,株行距应扩大到7米×7米和8米×8米。
i-69杨、i-72杨一类的美洲黑杨和欧美杨的速生特性明显,但只有在稀植条件下速生潜力才能充分发挥,10年多形成大径材。
在密植的条件下,由于地上地下空间的限制杨树生长,只能生产小径材和中径材。
目前我们所栽培的多数是适合培育大径材的黑杨派的栽培品种,
如果立地条件适宜,采用7×7m(每亩13.6株)和8×8m(每亩 10.4株)的株行距,十多年就能长成胸径超过 50-60厘米的大径材,其经济效益不一定比培育胸径小的差。
东北林业大学杨树课题组在帽儿山的试验林,12年生的i-69杨、i-63杨和、i-72杨,株行距8×8m,平均胸径相应为46.7、46.2和51.5cm,平均单株材积相应为2.0、1.88、2.33m3,年均每亩材积生长量相应为1.77、1.63和2.03m3。
年均每亩蓄积生长量均超过1.5m3 / 亩.年比较高的丰产水平。
4.修枝
造林第1~4年,要尽量保留更多的枝条以促进生长,但要及早修除双主干或多主干中较劣的主干,只保留1个通直粗壮的主干;要逐年及时修除与主干竞争的过旺生长的“卡脖子”大枝和主干下部萌生的枝条。
造林第5~8年,在保持树冠高度大于树高2/3(至少保留4轮枝条)的前提下,每年修除1轮枝条及其上部可能形成“卡脖子”的大枝和主干下部萌生的枝条;第5年冬季修除苗木先端在造林第1年时所生的轮生枝;第6年修除造林第1年所生主干上的轮生枝;第7年修除造林第2年所生主干上的轮生枝;如果枝下主干高度仍未达到8m,则第8年修除造林第3年所生主干上的轮生枝。
如果在上述年龄没有达到相应的修枝强度,可分2年进行修枝以达到相应修枝强度。
如果此前修枝留下过长的枝桩,则需要用锯子将其修除。
造林8年后,或者枝下主干高度达到8m以后,尽量不再进行修枝。
综上所述,密度是杨树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
定,在林分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作用,影响林木生长、采伐年龄、木材产量和木材规格。
确定合理的密度时,应考虑到杨树的生物学特性和林木个体间的关系,保证林木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达到高产和希望培育的材种的径级,同时还要考虑所培育的材种的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杨树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在不少盛产杨树的县几乎找不到胸径超过30-40-50 厘米的杨树。
大径材的效益并不差,应该重视大径材的培育,尤其在那些习惯密植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黄桂平,李素若.杨树造林的关键是确定造林密度[j].北京林大学报.2007,56(6).
[2]王慧.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
技,2010(5):192.
[3]罗上柱.杨树品种比较林调查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2):34-36.
[4]吉林营造林工作手册[m].吉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