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资料》关于地震的资料(一):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主要资料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不仅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km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1]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2]。
地震(earthquake)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理解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与地震级别没有联系。
按震源深度地震能够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700km)。
[2-3]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释放能量轻微地震时至少也要放出10^3~10^8焦耳的能量,足以把一万吨的物体抬高1米,而一个8。
5级的大震,能量约为3。
610^17焦耳,比一颗氢弹爆炸释放的能量还大,相当于100万千瓦的发电站连续10年的发电总电量总合。
地理分布地理分布地震带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必须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必须的规律。
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构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环绕地球中的太平洋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5大地震,4次在这。
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
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关于地震的资料(二):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其中地震波又分为S波及P波。
地震可由地震仪所测量,地震的震级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通常以里氏地震规模来表示;烈度则透过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来表示,某地点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该地点地壳运动的猛烈程度,是由震动对个人、家具、房屋、地质结构等所产生的影响来断定。
[1]在地球的表面,地震会使地面发生震动,有时则会发生地面移动。
震动可能引发山泥倾泻甚或火山活动。
如地震在海底发生,海床的移动甚至会引发海啸。
类型介绍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地震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一样分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按地震构成的原因分类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
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
按地震的远近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公里。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按震级大小分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
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
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按破坏程度分类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构造地震的分类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
4级以上。
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十分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
7~2。
4级。
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震群型地震: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透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
7级以下。
关于地震的资料(三):地震自救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
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决定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
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
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结有以下几点:1.持续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期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我。
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超多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持续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
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
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
不一样部位骨折,按不一样要求进行固定。
并参照不一样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持续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
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
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
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最新自救推荐:不要躲在桌子下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的写着要躲在坚固的家具下。
所以,日本教师坚信,最好的办法是藏在桌下。
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
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能够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学校避震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家庭避震秘笈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
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能够。
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但是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取适宜避震空间。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
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
首先要镇静,选取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