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分析2.1国内物流业发展现状2.1.1 国内物流企业发展的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
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
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
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
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
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
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
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
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1.2 国内物流企业发展的特点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1、企业物流仍然是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
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
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活动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
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活动,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
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
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这些企业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2.2国外物流业发展现状2.2.1 国外物流企业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它的物流市场错综复杂,又十分活跃,得益于它有一套完善的物流市场管理及法制管理体系。
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近景和远景目标都十分明确。
欧洲和美国同样,在物流业发展方面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欧洲的物流业发展与美国相比,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欧洲在物流产业上具有明显的特色。
科技进步,尤其是IT 技术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合并联盟,促进了欧洲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欧洲各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基本采取的是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在世界居领先水平。
特别是日本政府近年来为了大力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一些宏观政策导向,让日本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2.2.2 国外物流企业发展的特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1、物流技术高速发展,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国外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
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其中,高新技术在物流运输业的应用与发展表现尤为突出。
2、专业物流形成规模,共同配送成为主导国外专业物流企业是伴随制造商经营取向的变革应运而生的。
由于制造厂商为迎合消费者日益精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而采取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因而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需求也随之产生。
目前,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物流服务已形成规模。
共同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它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3、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国外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
物流园区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
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
国际物流市场专家们认为,世界上各行业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动国际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物流业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各国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并购活动。
新组成的物流联合企业、跨国公司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物流动态信息,调动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网点,构筑起本公司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战胜对手,为货主提供优质服务。
除了并购之外,另一种集约化方式是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建立战略联盟。
2.3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对比分析与总结作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中国物流业,虽然进步巨大,发展趋势良好,但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业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2.3.1 成本比重和效率的对比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考证物流在国家经济中价值量化的主要研究指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普遍认为,物流业越发达,效率越高,物流成本越低,物流总成本在GDP的比重就越低。
2012年中国第一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1.9万亿元,占GDP的比率为17.9%,与去年同期持平。
其中,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重为53.7%,保管费用占34.3%,管理费用占12.5%。
而从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关系看,1991年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24%,2003年缩小到21.4%,近两年,均约占18%。
这几乎是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2倍至3倍。
除了在物流成本方面外,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周转速度方面以及产业化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水平和效率都比较低。
我国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4972吨公里,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指标分别为870吨公里和700吨公里。
我国物流系统各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的余地。
此外,根据调研及有关资料分析,我国许多商品总成本中,物流费用已占到20—40%,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上下。
这些因素无疑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3.2 运营方式的对比在国外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趋于成熟甚至开始出现第四方物流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只有部分从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业转变。
并且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主要还是跨国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期的经营思路,自建物流体系,采取传统的自营物流方式,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发展产生很强的制约作用。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自身的局限性较大,竞争力有限与传统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一般需提供全部的劳动及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多项服务,这对供应商的要求是很高的。
2.3.3 基础设施的对比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
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
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
2.3.4 技术装备的对比我国物流系统一般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
在仓储设施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仓库70%是普通平房仓库,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比例极低,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更少。
在使用的搬运工具中,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而可视屏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却很少采用。
在运输工具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运输车辆中,普通车辆占70%以上,而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头及特种运输车辆却很少。
物流企业开发和使用的物流信息软件,性能水平不高,即使有些软件比较适用,但有时又与客户系统不兼容。
2.3.5总结从以上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业在成本比重和效率、运营模式、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方面与国外发达物流业国家存在着差距。
因此,解决好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将使我国物流业有着质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提升有赖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指引,有赖于经济的良好发展,这些都是宏观的发展条件。
因而物流企业本身应重点注意运营模式的转变,采用适合时代,适合企业自身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
作为一种服务行业,物流业合理与高效地运转,有利于其它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等的改建,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因此,运营模式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于运营模式的研究将在下一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