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保护贸易理论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
◆自学成材,曾任德国都平根大学教授。 ◆热衷于政治活动,曾任国会议员和德国工商业协
会顾问,但因主持成立德国工商业协会而遭到容克贵 族迫害,1825年被迫携眷移居美国。在美国受到了 汉密尔顿保护贸易思想的影响,更坚定了他在德国实 行保护贸易的信念。
◆ 1832年,他以美国驻德领事身份回德,继续推
1)、由原始未开化转入畜牧、农业时期——西班牙、葡萄牙
对比较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是大有好处的。 2)、农工商业时期——英国 可以“在国外市场进行无所限制的竞争,使从事于农工 商业的人们在精神上不致松懈,并且可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 保持既得的优势地位。”——自由贸易
3)、农工业时期——美国、德国 本国农业已取得较的成就且工业已有发展,但“由于存 在着一个比他们更先进的工业国家的竞争力量,使他们在前 进道路上受到了阻碍——只有处在这样情况下的国家才有理 由实行商业限制以便建立并保护他们自己的工业。”
国内市场失灵的情况
二、生产存在正外部性的市场失灵
P
SP
10 SS 7
私人边际生产成本SP大于社 会的边际生产成本SS 反映 了生产的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即外部经济 例:蜂蜜生产
Q
0
8
图9.2 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
国内市场失灵的情况
三、生产存在负外部性的市场失灵
往往增加一个部门的就业,减少了另一个部门的就业, 外加消费者的损害。常常是:此得彼失,得不偿失。
(二)、保护公平竞争论
以受害者者姿态出现来进行保护。保护的目的也似乎是 保证国际上的公平贸易,以推动真正的自由贸易。 1、什么是不公平竞争? A: 凡是由政府通过某些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企业在国 外市场上竞争,并造成国外同类企业的伤害。 B: 近年来扩大到不对等开放市场。
动德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抵制英国商品的竞争。
◆后因经营实业破产,贫病交加,自杀身亡。
1、历史背景
◆在政治上:分裂——关税同盟刚刚建立,政治统一
19世纪初,德国还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
尚未完成
1834年,各邦才建立起统一的关税同盟; 1848年,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完成政治上的统一。
◆在经济上:落后
10
7
a
b c
d
e
f D
0
6 8
14
16
Q
图9.6 正外部性的政策选择
针对性原理
表9.2 导致相同国内价格水平的关税的福利分析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生产者剩余的变化 政府收入的变化 更正市场失灵增加的福利
-(a+b+d+e+f) a d+e b+c
福利的变化
c-f
C:关税补贴生产者,更正市场失灵的福利增加 f:造成消费市场扭曲的福利减少
其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的英国, 而且与早已进入工业革命阶段的法国、美国和荷兰等国也 存在很大差距。 他虽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但到1848年是,还 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制造业。工业上仍以工场手工业和小 手工业为主,工厂生产的比重很小。
◆在对外贸易上:落后
主要出口原料和食品;进口半制成品和制成品。
*但贸易政策往往是次优的政策,直接针对 市场失灵的原因的政策,才是最优的选择。
第三节
贸易保护的传统依据
一、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理论
(一)、保护幼稚工业论 学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1789-1846):19世纪德国经济 学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的主要先驱者; 保护贸易的倡导人。
◆生产力与财富的关系:
生产力——结果实的果树;
财富——果树结出的果实。
●他认为:
一个国家开展对外贸易,也应着眼于提高生 产力,而不能着眼于财富存量的多少。
3、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依据——经济发展阶段论
“从经济方面看来,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个发展阶段: 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 商业时期。”在不同阶段,应是行不通的对外贸易政策。
增加国民生产和就业
2、忽视的现实问题 如何做到限制进口的同时不伤害出口呢? 首先,别国对这种做法不会毫无反应。 其次,即使别国不进行报复,长期的、大量的贸易顺 差必然影响别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支付能力,别国经济实 力的下降则反过来影响本国的出口商品的购买力,其结果 也影响到实行贸易保护国家的出口。
3、结果:
2、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基础——生产力理论
◆“除了这种交换价值的科学外,还必须建立一门
独立的生产力科学,以便全面地、正确地描述社会 经济学的实质,而贸易政策主要应当把生产力理论, 而不是如迄今的理论家们那样把交换价值作为自己 的准绳。”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
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 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或的补偿。”
P
C0
说明: ACCH、ACUS :中美汽车供给 DW :世界汽车需求 DCH:中国汽车需求
ACUS DCH
P1
P2
P3 DW
美国先入市,价格P1
ACCH 汽车产量
中国保护价P2
最终世界价P3
0
图9.7幼稚工业保护
8、关于保护幼稚工业问题的思考 幼稚工业是否应该得到政府的扶持? 如果幼稚工业需要政府的扶持,贸易保护政策 是否是最佳的政策?
(二)、改善国际收支论
1、主要观点:
实行贸易保护可以减少进口,从而减少外汇支出,增加 外汇储备。
2、必须考虑到的两个问题: 第一,别国的对策以及这种对策对本国出口的影响。 第二,有无更好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
注意!
★ 从宏观范围来说,出超只是表明一国的消费水平 低于生产水平,只相当于一种储蓄。 ★ 出超越多并不表示一国的福利水平越高。
★这种状况反映了其落后的经济受到外来经济力量的巨
大冲击,和对外的严重依赖。
为发展德国经济,国内围绕对外贸易政策的选 择展开了激烈论战:
一派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势力大,有理论支持; 一派主张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势力弱,无理论基础;以 德国工商业协会为核心(1819年成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德国工商业协会顾问 和保护贸易学派旗手的李斯特,从民族利益出发, 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意大利、汉萨同盟、荷兰、 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美国等国经济兴衰 史为佐证,猛烈抨击了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学说, 建立了一套以: 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 幼稚工业为保护对象; 为经济落后国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说——保护 幼稚工业论。
针对性原理
存在市场失灵情况, 自由贸易是否是一 国参与国际贸易的 最佳政策
?
针对性原理
一、存在正外部性时的生产补贴
小国生产蜂蜜:
P SP SS
10
7
a
b c
d
e
f D
0
6 8
14
16
Q
SP :私人供给曲线 SS :社会供给曲线 D:需求曲线 7:国际市场价格 政府补贴3元 无补贴时产量:6 有补贴时产量:8 消费:16 进口:10 8 b+c:补贴后正外部性
2、有效性问题 第一,通过保护来获利的做法能否成功? ◆是否是大国,能影响国际价格。 ◆能否引起别国的报复。
第二,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是否有益?
(四)、增加政府收入论
1、主要观点: 通过关税来增加政府收入。与其说是一种政策理论,不 如说是一种利益行为。不管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所付的代价如 何,作为政府,征收的关税则是实实在在的收入,这也是政 府要实行贸易保护的动力之一。
★ “在自由竞争下一个无保护的国家要想成为一个 新兴的工业国已经没有可能。”
4、主要观点
观点一:进入农工业发展时期的国家,才有理由实行保护。 观点二:保护制度,并非保护一切产品,而只应保护幼稚工业。
◆粮食和原材料贸易无需保护——自然保护
◆奢侈品为主的精制品无需保护,或轻微保护——对国
家经济发展无威胁
▲ 对于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既没有自
己的企业,又由于本国工业生产能力有限,人民生活水平 低而没有多少收入税可证,关税就成了政府收入的重要来 源。
2、好处: ★ 虽然最终还是消费者支付了一定的关税,但消费者 对这种间接的支付感觉不灵敏,反对的声浪不大。 ★ 可以将一部分税赋转嫁到外国生产者或出口商身上。 3、条件: 必须是举足轻重的进口大国。有这种地位的发展中国家 几乎没有。
针对性原理
针对性原理(specificity rule) :
如果有市场失灵的现象,我们必须找出导致 市场失灵的原因,最佳的政策应该是直接针 对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并加以更正。
如果直接针对市场失灵的政策不存在,那么 越接近于更正市场失灵的政策越好。
结
论
*存在市场失灵时,自由贸易政策不再是一 国的最佳选择;
★ 用公平竞争作理由来保护贸易的主要是美国。
(三)、改善贸易条件论
1、主要观点:
改善贸易条件论认为,用增加关税等贸易保护的手段限 制进口减少需求可以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于贸易条件是 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与进口商品国际价格的比率,进口商品 的国际价格降低可以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即同样数量的出 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从而使整个国家获利。 这种观点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利,而获利的手段是迫使 别国降价,从别人的口袋里捞出一部分钱来充为己有,故被 称为“向邻居乞讨”。
图9.6 正外部性的政策选择
针对性原理
表9.1 生产补助的福利分析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生产者剩余的变化 政府收入的变化 更正市场失灵增加的福利
福利的变化 c
0 a -(a+b) b+c
C:补贴更正市场失灵后的福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