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28日/第B02版
专版
哲学反思与语言分析
俞吾金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教授
何谓哲学反思?我想谈的是哲学参与的研究,一是提供整体上的眼光,二是把握重点。
我对本次会议涉及的一些问题作了以下分析。
第一是分析了全球化、反全球化。
我们应该区分两种国家,一种国家是推动全球化的国家,另一种是全球化进程中被推动的国家。
如果深入分析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会发现没有人反全球化,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进程中有损于他们利益的举措、现象和结果。
第二是分析发展中国家。
我们吸收西方国家的语言,什么叫developing countries?我认为世界上都是developing countries。
如果说de-veloped countries,就不对了,因为马克思讲过只有死亡的东西才没有发展,只要这个国家存在着,这个国家本身总是处在发展中。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没有developed countries,也没有所谓后发国家。
实际上发展有三种状况:向后、停滞、往前。
关键问题是我们对发展如何理解。
第三是关于浦东的自由贸易区。
我认为应该修改成complete free trade zone,意思是浦东地区是完全自由贸易区,而其他地区是不完全自由贸易区,这样的概念在逻辑上就恰当了。
第四,我认为凯恩斯关于自由主义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政府干预永远存在,只有“强干预和弱干预”的差别。
我们讨论当今中国的市场,同样处在政府干预下。
如何从哲学上表达这些关系很重要。
第五是关于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的区分。
市场经济在经济范围之内,不能称为市场社会。
经济本身就是在社会中发生的,实际上市场经济和市场社会应该是一个概念。
例如,大学生毕业的时候经常说,我从学校走向社会,这个表达根本就是错误的,因为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正确的表达是,我从社会的这一部分走到社会的另一部分,但是不存在从学校到社会的问题。
这是概念用词上的错误。
所以我觉得应该还原为limit of market principle,即市场原则的界限,这些原则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究竟在哪些领域是有效的,在哪些领域是不能用的?实际上在生活中,有些地方是高于市场经济的,不能完全用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套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