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2014年11月26日,国泰君安证券2015投资策略会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号召投资者卖掉房子买股票…实际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之所以建议卖房买股,是做了一番深刻研究的。

据国泰君安计算,从 2013 年到 2020 年,中国结婚人口的对数将从1300 万对降到 800 万对,在这种情况下,谁来支持刚需?所以林采宜建议,从大类资产配置上,可以卖掉多余的房子买股票。

时隔近一年,在上周日举行的“2015 金砖论坛——第四届全球房地产金融峰会”上,林采宜女士就“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形势与经济预期”议题进行了演讲。

这次的演讲中,她会不会又语出惊人呢?2018年GDP或在6.5以下虽然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说,未来五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但林采宜认为,2018年以后GDP增速很可能出现6.5%以下的局面,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

林采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首先从宏观经济来看我们的增长,未来不是一年,而是五年整个经济都是总量增长放缓的过程。

上一个季度 GDP 增幅达到6.9或7,创了十年来的新低,未来五年还会继续不断地创出新低。

那就是说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

这不断创新低的增长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经济就一定很差呢?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其实我认为速度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增长的快和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增长的质量。

保增长保的是什么?保增长保的是就业,但是大家知道中国 90 后人口数量比 80 后少了将近 40%,这是计划生育造成的人口断层。

这个人口断层延续到 20 年以后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就是新进入职场的劳动力大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面保就业并不难,增长速度必然也不需要像过去十几年 60 后、70 年生育高峰不断地制造新的就业岗位。

这是人口结构决定未来五年中国就业增长率相对压力比较小。

第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一直处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制造业。

第三产业所吸收劳动力就业密度远远超过第三产业。

所以说整个产业结构和就业特征也决定了 " 十三五 " 期间中国就业压力不大。

既然就业压力不大,那么增长的速度就不一定要 7 或者 6 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未来五年李克强总理说的目标是 6.53,我认为 2016、2017 可能在 6.5 以上,2018 年以后就在 6.5 以下了,增长速度是逐渐下行的过程。

中国面临类似 70 年代的国际环境——动荡与衰退我们看看国际上所有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增长速度的变化情况,无论是英国、德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还是泰国、阿根廷、马来西亚这些发展中国家,其实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增长速度的下滑。

如果说它是一个问题,我更愿意把它解释成一个现象,至于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的就是增长的下滑。

下滑的幅度有多大?大家从这张表格上可以看到,除了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其他的经济体基本上下行幅度都超过 50%。

影响下行幅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主要因素有两个,这两个国家的出口导向型正好预算 90 年代是全球经济繁荣增长最快的时期,而它又是单一的经济结构。

其他国家的转型在70年代,而70年代是国际经济最动荡的时代,动荡加上衰退,所以说增长下行的幅度就相对比较大。

中国现在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什么样的?肯定不是 90 年代那种一片莺歌燕语的形式。

是不是像70年代动荡和衰退?有点像,但也不尽然。

但无论如何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也不完全靠出口,要避开下行规律。

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峰值超过10%—11% 跌到6%,即使到了6.5%,我认为这也是比较乐观的增长速度。

第二,关于增长结构。

其实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结构变化来看,从 2012 年开始改善的势头就已经出现了端倪,2012 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

2013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制造业(第二产业),2014 年和2015年第三产业的增幅继续扩大。

也就是说到了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经达到51%以上,也就是说已经是半壁江山了。

我们是一个逐步从工业时代过渡到后工业时代,也就是说以制造业为主动力所拉动的增长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增长模式。

过去五年的经济是以速度换质量跟它同时发生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我们看到2015 年1—9月份单位GDP的能耗同比下降了5.7%,2014年这个数字是4.8%。

也就是说随着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在不断地下降。

用句通俗的话说“经济黑色的部分在退,绿色的部分在加强”。

所以说过去五年里边我们的经济是以速度换质量的过程。

大家看一下表中这两张图2006年的时候单位 GDP 煤耗超过 1,到了去年是 0.7,今年已经破了0.7,光煤这一项下调了30%。

大家也看到发电量和GDP增长背离。

煤耗的下降和发电量的背离,都说明我们经济增长的模式实际上在悄悄的转变。

以质量来代替增长的速度,作为未来增长的目标和考量的指标,我认为应该是更加合理的。

随着以速度换质量新的时代到来,我们未来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值得关注,第一就是投资拉动的增长时代终结了。

很多人会关心明年的房地产会怎么样,制造业会怎么样,其实明年的投资增长速度还会继续下行,首先是房地产。

从今年 3 月 30 号以来地产新政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尤其是一线城市地产的回暖,但是销售回暖的同时没有带动投资的增长。

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仍然是负 30%,也就是说地产投资仍然在下行。

为什么开发商不敢拿地,不敢大批量的增加新投资?是因为从全国的范围来看人口和地产存量比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过剩,也就是说供过于求的现象在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会越来越严重。

我们算过2013年到2020年每一年的结婚对数从1300万吨减少了800万对,这就是独生子女现象给我们带来婚育人数的变化,继而是出生儿童的变化。

这些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刚需是逐年减少的。

这些需求要消化现有的地产存量是需要时间的。

我认为房地产的销售没有带动投资这是好现象,说明了地产商的理性。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好现象的理由是销售的回暖改善了房地产商的财务状况,也就是说资金链断裂和债务违约的风险在下降,银行的坏帐比例也会有所下降。

这就是房地产新政带来的地产销售回暖给地产方面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财务方面的影响,而不是投资的新增。

还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还会处于下滑状态,未来还会下滑。

今年最新发布的 GDP 指数,今年 1 — 9 月份的 GDP 总量除以去年同期民意增长 6.5,调整率却是 6.9。

大家注意到我们现在 GDP 民意评点指数已经变成负数了,这是为什么?也就是说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生产原材料价格下行造成的后果。

我觉得第三季度的工程设计指标预示着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通缩时代。

上个礼拜人民银行 " 双降 ",现在的基准利率是 1.5,上一期是 1.6,如果观看CPI 负1,也就是说实际利率是不是负的。

从 GDP 平减指数调整来看也是负的。

也就是说中国已经进入通缩的时代,在这个通缩的时代制造业的投资是很难迅速增长的。

所以说今后两到三年,尤其是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一定会继续的下滑。

从这个月开始,我刚刚收到制造业 PMI 来看是 49.8%,对未来增长信心是非常弱的。

只要增长的信心偏弱投资就会偏谨慎。

整体来看投资不会再成为未来增长的动力,政府的基建投资是在增加,但是占比只有22%,我认为它不足以对冲占国民经济比重33%和23制造业和房地产的下行。

出口增幅实际上下行的趋势短期内也很难逆转。

刚才连平老师说人民币会在基本稳定当中缓慢的下行,可能会有所波动。

只要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出现大的贬值,出口的增长实际上很难有有效的回升。

最近几年,2010 年以来出口贸易逐年下降跟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地上升。

大家看到下方这张图,目前中国劳动力综合成本是印度和越南的三倍以上。

这五年来我们出口加工产业,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始终在转移,大量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印度和越南去了。

从这么大的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大家就可以看出来这种转移是很难逆转的。

第二,从我们日本和欧盟的出口也是节节下滑。

这个下滑跟人民币兑日元升值有关,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这就导致人民币兑日元和欧元被动升值或者间接升值了 30% — 50%。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看看这张图,人民币兑日元的升值导致了我们对日本出口贸易直线下滑,对欧盟也是这样的。

所以说汇率的间接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使得中国出口降幅的下降趋势短期内是难以逆转的。

因为目前日元和欧元整体上还是比较软的,只要它们依然是软的,人民币要对他们进行贬值这是不太现实的。

人民币如果有小幅度的贬值,应该说是兑美元的,但是针对日元和欧元,很可能未来还会持续温和升值的这种趋势。

这就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贸易不容乐观的预期。

第三,国内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消费。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即便是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整个就业水平,也就是经济增长 6.5 左右,我们的就业市场基本上是供求平衡的,没有出现明显失业增长的迹象。

而工资的收入水平实际上还是在快速上升的,我们看到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第三季度低端的劳动力,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超过了 GDP。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最明显的指标或者标志,供求状况看价格。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主要就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它超过了 GDP。

所以总体来看居民的收入在稳定的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超过 GDP 的增长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的增长也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另外从人口结构来看目前40 岁— 50 岁,既有消费的欲望,同时又有能力的人群在我们人口结构当中占比是相当高的。

中国从劳动力低成本所支撑的生产大国进入了消费大国。

大家看到那么过中国的中产阶级拎着大包从巴黎、伦敦、香港、纽约回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消费。

从消费上来看的话大家觉得增长率并不高(百分之十点几),可是你看看贸易逆差就知道了,从 2012 年以来,也就是说最近三年以来整个贸易逆差始终呈现扩大的趋势。

这个扩大的趋势大家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印证,也就是说我今年看到国庆节在日本、东京,在一些主要的旅游城市,包括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都看到大量的横幅标语欢度国庆和中秋,全世界都在欢度中国的国庆和中秋,这意味着中国是消费大国,但是我们大量的消费能量是落在海外的。

在国内的国际收支表上体现出来就是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这个贸易逆差就是中国的消费潜力。

这就是我对整个宏观经济趋势的基本判断。

从政策来说货币政策还会继续稳健偏松,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央行已经降了6次息了,这是很罕见的,降准也降5次,未来还会不会继续降?我认为降准是肯定还会继续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