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的新方向
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率,2004-2008年
城镇职工 医保参保 者人数 (亿)
城镇居民 医保参保 者人数 (亿)
城镇人 口数 (亿)
非农业 户籍人 口数 (亿)
城镇居民中 基本医疗保 障覆盖面
(%)
非农业户籍 人口中基本 医疗保障覆 盖面(%)
2004 1.24
5.43
3.91
22.85%
31.69%
确保病人选择权和鼓励医疗机构竞争
➢ 所有拥有门诊服务资格的医疗机构都可以成为定点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大中型医院的门诊部也可以 鼓励各类医院自动下社区,大医院可以到社区开设门诊部
➢ 参保者定点首诊并接受转诊享有优惠(较低自付率)。
引导“小病进社区”
▪ 转诊制(双向转诊制)
➢ 大中型医院和专科医院从门诊机构竞争转诊病人 ➢ 大中型医院将康复期病人转入基层医疗机构
医疗保险第三方管理的发展
➢ 新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第五条
▪ 按病种付费,或DRGs,将占主导地位 ▪ 付费改革的目标:
➢ 激励医疗机构从普通门诊机构竞争更多的转诊病人。 ➢ 激励医疗机构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服务路线。
付费改革的目标
▪ 激励医疗机构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服务路线。
➢ 按人头付费:鼓励预防、鼓励中医
3年2900亿元“补供方”
▪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
➢ “3年支持2000所县医院建设”:2000亿元 ➢ “完成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145亿元(2.9 万×50万
元) ➢ “多措并举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 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 ▪ 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 ▪ 中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
➢ 自愿参加商业性医疗保险
▪ 医保机构的身份:参保者的经纪人
➢ 代表参保者的利益,为参保者集团购买医疗服务和用 药服务
阳关道上的一团迷雾
医疗保险购买医药服务
医疗保险购买医药服务
▪ “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
➢ 《新医改方案》第六条(关于医疗保障体制)
▪ “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 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 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
社区“六位一体”有望实现
➢ 按人头付费:消除诱导性过度消费 ➢ 按病种付费:鼓励合理诊疗方案 ➢ 按病种付费:鼓励合理用药方案
▪ 激励医疗机构从普通门诊机构竞争更多的转诊病 人
➢ 名医院下社区 ➢ 名医院开分院 ➢ 品牌建设:走向连入多元化
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新医改方案
三条阳关道:
1. 走向全民医疗保险 2. 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3. 公立医院法人化
三个大挑战:
1.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2. 公立医院取消“以药养医”? 3. 基本药物制度的基本制度框架?
新医改第一阳关道
走向全民医疗保险
未来的医疗三角关系
医保机构
付
参
帐
保
医疗机构
看病治病
病人
走向全民医保:一箭多雕
性
▪ 市场引导医疗服务
➢ 没有必要强调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
慈善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收入并不低
走向全民医疗保险
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医疗救助兜底 1.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 3+1模式
▪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工作人群+离退休者 ▪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非工作居民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 ▪ 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困难人群
1. 解决“看病贵”的良方:分摊民众医药费 用的风险。
2. 促进社会公平:不再倒数第四了。 3. 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 4. 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民医疗有保障。 5. 形成第三方购买者:改变医疗机构的行为。
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 政府主导全民医保
➢ 商业性医疗保险≯全民医保:美国模式学不得 ➢ 政府推进全民医保 = 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
➢总计: 6100亿
▪ 医保筹资的大部分最终将流向医疗服务和药品消费。
➢ 其中40%(估计2440亿元)将流入药品消费
全民医保的目标
▪ 人人至少参加一种公立医疗保险
➢ 公立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 ➢ 打破身份制限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公立医疗保险设立三档:金卡、银卡、蓝卡 缴费水平不同、政府补贴水平不同、待遇水平不同 民众自由选择:但至少要加入最低一档
者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医保
▪ 提高筹资水平:政府补贴水平提高,民众缴费水平也提 高
▪ 提高保障水平:合理控制医保基金的结余水平 ▪ 城乡一体化: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进 ▪ 农民工参保
➢ 有劳动合同者加入城镇职工医保 ➢ 没有劳动合同者可选择加入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
▪ 医保异地转移与结算:由人保部和卫生部组织各地积极 探索
8.92
7.37
45.98%
55.60%
2007 7.26
8.78
7.28
82.73%
99.79%
2008 8.14
7.21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8年,第335、341页。2008年的数 据参见中国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的全国统计公报。
新原则:公共财政补需方
▪ 政府为老百姓参加居民医保提供参保补贴:
▪ 8500亿元的流向
➢ 补需方:三分之二,大约5600亿元 ➢ 补供方:三分之一,大约2900亿元
3年5600亿元“补需方”
▪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政府补贴新增:2000亿元
➢ 城镇居民医保 + 新农合政府补贴: 1400亿元
计算公式:120元 × 受益者人数 11.5亿 = 1380
➢ 有些地方补贴水平要高于120元,估计至少多出20亿元
8500亿元新增
▪ 3年投入8500亿元,平均每年2833.33亿元支持5 项新医改工作
▪ 这笔开支全部是新增的
➢ 2008年,政府卫生预算开支大约2500亿元,占财政总 支出的4.5%左右
➢ 在未来的三年内,政府卫生预算开支将翻番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分摊
➢ 中央与地方 —— 4比6 ➢ 中央财政支出向中西部倾斜
➢ 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支出:100亿元 ➢ 小计:每年1500亿元,3年共4500亿元,其中新增估计为2000亿
元
▪ 困难、关闭、破产企业职工一次性参保补贴:2600亿元 ▪ 城乡医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一次性100亿元 ▪ 公共卫生新增支出:900亿元:
➢ 每年280亿元(每人20元× 14亿人口) ➢ 有些地方补贴水平要高,估计至少多出20亿元 ➢ 小计:每年300亿元, 3年共900亿元
普通门诊的购买:按人头付费
▪ 定额人头费:医保机构根据医疗机构所吸引的 定点参保者,按照定点人头数定期支付一笔定 额费用。
➢ 加权因子:定点参保者的年龄、慢性病结构和其他 因素进行加权。
▪ 按人头付费为主:其总金额必须在这些医疗机 构收入总量中占较高比重(至少在60%)。
➢ 工资制和按项目付费为辅
2. “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3. “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医
疗救助”。
近3年的工作重点
▪ 扩大覆盖面:到2011年,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 2008年:新农合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 ➢ 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 2009-2011年:所有破产、关闭、困难的国有企业职工和离退休
新医改的新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公共政策研究部
新医改的四粱八柱
▪ 四梁:
➢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医疗服务体系 ➢ 医疗保障体系 ➢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 八柱:
➢ 管理体制 ➢ 机构运行机制 ➢ 投入机制 ➢ 价格形成机制 ➢ 监管机制 ➢ 科技创新与人才保障机制 ➢ 信息系统 ➢ 法律制度
➢ “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 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 以倾斜。”
➢ “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 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 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 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 制。”
➢ 2010年:政府最低补贴水平从80元提高到120元
很多地方政府补贴实际上更多
▪ 政府为困难、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职工和离退 休者:一次性缴费10年的城镇职工医保费
▪ “逐步提高民众缴费水平”
➢ 目前,城镇居民医保的参保费在100-300元不等,估计 就高不就低。
➢ 目前,新农合的最低参保标准每人年20元,估计要提 高到40元。
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率,2004-2008年
参合者人 农业户籍 农村居民人 农业户籍人口 农村居民中的 数(亿) 人口(亿) 数(亿) 中的覆盖率(%) 覆盖率(%)
2004 0.80
8.79
7.57
9.10%
10.57%
2005 1.79
8.96
7.45
19.97%
24.01%
2006 4.10
▪ 转诊费(或专家门诊费):每转诊一次,需向 接收方支付转诊费,包含在人头费之中。
按人头付费的三大效果
1. 面向社区:各类门诊机构均以社区为导向 2. 注重预防保健:六位一体终将实现
▪ 社区诊所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固定的人头费,因此会 注重定点参保者的健康维护
▪ 社区诊所会努力开展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 ▪ 某些公共卫生服务可以让社区诊所承担
全民医保=医药市场大扩容
▪ 全民医保的最低新增筹资规模:
➢ 农村新农合: 1360亿元(160元×8.5亿农民 ) ➢ 城镇职工医保: 3040亿元(2008年为2885亿,覆盖率
不到60%) ➢ 城镇居民医保:1200亿元(400元×3.0亿无医保城镇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