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版中国地理必修教案

中图版中国地理必修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课标要求】·正确理解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

·掌握并理解不同区域的特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差异成因。

·结合我国时事背景,探究我国三大自然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等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中国三大自然环境的差异遂川中学李田古【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

2.掌握并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会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分析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并能根据提供的文字、图表等材料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

3.尊重客观差异,并探讨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的成因,掌握辩证、动态、科学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重点、难点】·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运用文字、图表等材料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探讨差异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知识梳理】三大自然区的形成1.一般依据哪些自然地理要素来划分自然区域差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势海拔较低,属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差别显著,属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很高,为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平原、低山丘陵高原或高山和盆地高原,边缘的高山峡谷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大于4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年降水量少,小于400mm高寒气候;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多为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多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水文多为外流河(区)和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补多为内流河(区)和咸水湖,径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多冰川、湖泊,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给为主还有雨水补给区域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纬度变化的热量(气温)状况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2.中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有何不同?东部季风区:随纬度变化的热量(气温)状况。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青藏高寒区: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教学过程设计】展示课件,导入新课: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依据植被可知:为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

)人类活动有何差异?(人烟稀少→牧业→农、林、牧业等。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探究活动1】读教材“区域和区域差异,”探讨问题。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3)区域差异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知识点拨】1.区域的内涵内涵说明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的空间,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有些有明确的边界,如行政区;有些边界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地区2.区域的特点:(1)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

(2)层次性:区域等级有高有低。

(3)差异性:区域之间有差异,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4)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联系,可开放合作,优势互补。

3.区域研究的重点、意义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这些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从而为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探究活动2】读图1—1—1(中国三大自然区),探讨问题。

(1)自然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

(2)自然区域的划分依据是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为①东部季风区、②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③青藏高寒区,其中①和②的界线为400mm年等降水量线,②和③的界线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③和①的界线为青藏高寒区东部3000m 的等高线。

【知识点拨】1.三大自然区的形成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特征及成因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特征及成因4.青藏高寒区的内部特征及成因三、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探究活动3】读图1—1—2、图1—1—3、图1—1—4、图1—1—5,探讨问题。

(1)东部季风区的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海拔较低;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内部变化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特征:气候干旱,从东向西自然景观分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分较高;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高山和盆地,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干湿状况是内部区域变化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的“高寒气候”;广泛分布高寒荒漠,寒冻风化作用强烈,缺乏发育成熟的土壤;内外流兼具,高山、湖泊众多;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是内部变化主导因素。

【知识点拨】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势海拔较低,属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差别显著,属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很高,为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平原、低山丘陵高原或高山和盆地高原,边缘的高山峡谷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大于4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年降水量少,小于400mm高寒气候;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多为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多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水文多为外流河(区)和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多为内流河(区)和咸水湖,径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还有雨水补给多冰川、湖泊,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区域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纬度变化的热量(气温)状况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练案A组题】1.关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但是一个不可度量的实体B.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C.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高低不同D.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自然条件的差异2.自然区的划分有其科学的依据和指标,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A)A.地形和气候B.水文和植被C.植被和土壤D.气候和土壤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第3题。

3.关于图中a、b、c、d各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B)①a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②b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③c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④d是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综合地形、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的组合,正确的是(B)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5.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都兼跨内外流区域B.都兼跨三级阶梯C.都兼跨四类干湿区D.都兼跨四个温度带下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

据此回答6—7题6.图中②地形区为( B)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C.渭河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7.关于③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B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练案B组题】1.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海拔较低,纬度因素是其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植被从东到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C.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湖泊较少D.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2—3题。

2.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D)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B.地势逐级升高,年降水逐渐减小C.人类活动逐渐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3.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B)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4.读“中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区”,回答问题。

(1)写出三大自然区的名称: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请在图中标出来。

(应标在黄河以西)(3)三大自然区中,受人类影响最广泛而深刻的是东部季风区,该区域是我国发展种植业最好的区域。

B区域发展经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源不足,以及与之相伴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该区域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4)C区域农业活动以畜牧业为主,主要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和地形崎岖。

【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既能对已有的知识加以巩固和灵活运用,同时又学习了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附:【参考答案】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中国三大自然环境的差异【练案A组题】1.C 2.A 3.B 4.B 5.A 6.B 7.B【练案B组题】1.C 2.D 3.B4. (1) A 东部季风区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 青藏高寒区。

(2)应标在黄河以西(3) 东部季风区,种植业,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盐渍化,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4) 畜牧业,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和地形崎岖。

【知识梳理】1.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东部季风区:随纬度变化的热量(气温)状况。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青藏高寒区: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