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doc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doc
和植被;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域;引起地面塌陷,损坏地表建筑;对输入地 的影响: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当地能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4、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正面:植树造林;改良品种培育良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态环境。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
北上到山东半岛和
京、天津
游
天津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 西气东输 :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产业加速发展
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
工业为主
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
出自给自足特征
幅度增强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 信息网络逐
步完善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平均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 天津等地区。 分北、
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
影响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
生态环境问题。
⑥ 北煤南运 :
对输出地 的影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破坏地表土层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 ,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
设, 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
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 西电东送 :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
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
新兴产业基地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
生态环境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阶段
人类活动分布区
举例
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阶段
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依赖自然
农业社会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
四大文明古国
改造环境、驯化家
原、三角洲、盆地
禽、栽种植物
(2)原因: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Biblioteka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路
线
输出地
输入地
水泵,大运河
东线:扬州
天津(华北)
南水
修运河
(1)减轻洪涝灾害
(1)解决北方缺水问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劳动力分布的变化
低级形态
第一产业(农业)
逐渐较少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先增后降
第三产业(服务业,经济水平的标志)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 标志 :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农作物
农业条件
东北
针叶、针阔
黑土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
人均耕地多,土壤肥
温带季风,
混交林
甜菜
沃;热量不足
华北
温带湿润
落叶阔叶
黄土
两年三熟、
冬小麦、谷子、
水资源不足、 干旱、 风
半湿润区
林
一年两熟
棉花
沙、土壤盐碱化
华中
季风,亚热
常绿阔叶
红壤
一年两熟
水稻、油菜
华南
带湿润区
林
到三熟
水热充足
华南
季风,热带
常绿阔叶
范围 :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
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
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 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 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 ① 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 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
原始土壤
环
盐分高)
植被
北
寒温带针叶林
西
东
东南
西北
境
温带落叶阔叶林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山草原—高山荒漠
南
热带雨林、季雨林
山麓
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
气温随 纬度 变化
降水随 海陆位置 变化
水热组合随 海拔 变化
人
农业
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
东部临海45%
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
文明古国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中国
自然条件
地形
尼罗河下游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印度河平原
黄河—长江中下
游平原
气候
阳光充足,气温适宜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河水灌溉
尼罗河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印度河
长江、黄河
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阶段
影
响
航
落后
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
多山地丘陵, 热量丰富, 水分充足, 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 环境污染、 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2)四大亚区的差异(
P10图)
气候
植被
土壤
作物熟制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
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
山西、河南、安徽、江
新疆、四川、重庆、贵州、
广西、海南
西、湖北、湖南
云南、西藏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海运
经济水平
高
低
发展进度
快
慢
特征
①能源、矿产缺乏①能源、矿产丰富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②能源基地
砖红壤
一年三熟
水稻、橡胶等
雨林
热带经济作物
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 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
人
类
活 动
地形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