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云雾茶诗话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胡迎建庐山云雾茶处高山幽谷,得云雾滋养而珍贵,故名云雾茶。
其形如石松,紧结圆直,绿润多毫,味微苦而醇厚芬香。
据清光绪《江西通志》载:“匡茶香味可爱,茶品之最上者”;“茶五邑俱产,惟庐山出者香味可啜。
”云雾茶产量不多。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朝廷将此茶列为贡品,索茶赋甚重,庐山南麓的星子乡民需从别处购得以偿付茶赋。
有位姓吴的人勇赴朝廷上诉此苦,始得免其赋。
明末桐城人方拱乾《东古山摘茶》诗云:“摘不敢盈甲,啜不敢盈唇。
烹则瀑下泉,焙则花下薪。
松风生碗端,回时已疑陈。
色香非所居,遑以滋味论。
山僧相视笑,山庵今日春。
”首两句即言其茶之少而珍,不忍多啜。
此茶以庐山瀑泉烹,以花下柴薪焙,其味佳。
清康熙间李滢有《东古寺》诗,也写到此茶:“僧贫茶事薄,院静竹阴凉。
”可见茶之产量极少。
东古山在庐山之南,其地今已不再产茶。
今日茶园多在庐山西南的赛阳以及东南五老峰下一带,然云雾茶珍品极少,产于五老峰与大月山之间山谷中。
植物学家陈封怀有诗云:“匡庐云雾绕天空,名茶育出此山中。
陆羽未尝真风味,红袍原在月轮峰。
”红袍是茶中一名品类,这种名贵茶,就是当年的陆羽,也未品尝过。
还有栖贤谷、七贤峰一带的云雾茶也是上品。
最早写庐山茶的诗,见于中唐诗人白居易《春游西林寺》诗。
诗中说:“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
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写初春时茶芽萌发时,得气候风土之佳。
晚唐还有一僧人存初公所作《天池寺》,气魄阔大,诗中说:“汉王峰上拥楼台,万绿阴中石镜开。
明月和僧窗外立,天风吹鹤日边来。
一匡翠岫烟霞好,九叠云屏海岳魁。
爽气荡空尘世少,仙人为我洗茶杯。
”此诗气魄雄阔,这位僧人饮茶于高山巅上,要叫仙人为他洗茶杯,真够浪漫了。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亦在《送崔黄臣殿丞之任庐山》诗中说到庐山茶:“驿驹西行四千里,直度经桥百寻水。
石上菖蒲未见花,蒙顶茶芽初似觜。
采时应忆故园春,故园开焙亦思人……”他想见这位友人到了庐山,必将见到采摘的嫩茶芽,极可爱,但不要因爱上了庐山的茶而忘却了故里的春色,故里的焙茶。
南宋时,东林寺僧宝昙,曾将云雾茶送友人,赋有诗云:“庐山瘦入骨,草木无华滋。
啼鸟消息真,春风仅如斯。
山翁少润色,玉雪空自奇。
舌端有小苦,辣味颇似之。
密云天人际,一金无半规。
譬如脍麟凤,虽贵不伐饥。
午窗万松声,清寒初上眉。
口香唾茧纸,真是活国医。
为我只饮此,勿饮甘如饴”(《送庐山茶与陈大监》)。
庐山多石少土,草木生长不茂密,此茶亦啬产,然其味微苦,有辣味。
他劝这位官人饮此茶,不必饮那些含甘甜味的茶水。
无独有偶,建国后,朱德委员长来游庐山,亦有诗赞云雾茶“味浓性泼辣”。
清代桐城人江皋,曾到瑞昌县作县官。
期间作《江州竹枝词》十一首,其中有云雾茶诗:“匡412庐山上采茶归,云雾迷空尽湿衣。
学得北源新焙法,江南嫩甲雨前肥。
”山上采得新茶归来,回首看,云雾弥漫,衣裳湿透。
用新学得的北源焙茶法来焙谷雨前的肥嫩的茶芽,自然是上好的茶。
近代诗人易顺鼎(1857—1916),字实甫,晚号哭庵,湖南龙阳人。
光绪十四年(1888)监河南乡试后,来到庐山南麓三峡桥畔建琴志楼。
桥因其峡似长江三峡而名。
桥侧原有观音寺,故又名观音桥。
桥之东有招隐泉,陆羽品评为天下第六泉。
此泉甘凉沁人肺腑,以此泉煮庐山茶,更是乐事。
光绪十七年(1893)暑日,他携带庐山云雾茶,又以瓶子装了招隐泉水来到武昌,赠给时在武昌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
张之洞回以《谢易实甫饷庐山茶蔌》诗,诗中说:“苦茗堪伴晏婴菜。
”又有《谢易实甫再惠庐山三峡泉》七绝诗云:“江城炎燥 无风,忽有甘泉药病翁。
遍酌一家俱满腹,劳人堪傲赞皇公”;“四海却能纳一瓶,恍从峡里濯清泠。
不如长结宗雷侣,竟日栖贤涧上听。
”认为此甘泉犹如药一般可医病翁,使他恍惚在三峡中濯得清泠流水,以致他觉得不如辞官去栖贤涧中。
易实甫还以瓶泉赠给好友陈三立的父亲、时任湖北按察使的陈宝箴。
陈宝箴得泉后高兴地写了两首七绝,其一云:“处士神通妙挈瓶,掌中甘露滴泠泠。
蕲君洒作诸天瀑,万壑千声倚树听。
”认为易实甫送来的泉水有如滴下泠泠甘露,更盼他能洒作瀑流,让万壑千树都响起水滴声。
易实甫有《叠前韵酬陈按察丈》,其中说:此泉“能消内热愈头风”;“洗得人间铜臭否?”陈宝箴又有诗回复云:“廿年不践庐山径,读画因君系梦思。
饷我新泉分瀑布,瀹将春茗助敲诗。
清流合让支筇客,辟地须参面壁师。
安得草堂容设榻,一瓯睡足日高时”(《谢易实甫赠庐山泉》)。
诗中遗憾他有二十年未来游庐山,感谢易实甫送来的庐山泉,以此泉泡春茶,有助于推敲诗句。
他希望在匡山草堂设一床榻,能来栖贤谷再品新茶与活泉。
易实甫又步其韵赋诗一首,诗的最后一联说:“请公一口西江吸,同订僧床野饭时。
”末句意思是说,希望陈宝箴能来庐山僧寺一游。
陈宝箴又赠诗云:“远载山泉千里外,胜流高致使人思。
罂瓶泻口冲寒色,垒块浇胸洗恶诗。
”从瓶中泻出来的泉仿佛挟有寒色,浇胸足可洗去恶俗的诗句。
恶诗是苏轼对徐凝瀑布诗的评价。
易实甫又作《次韵再酬按察丈》,中二联说:“万事何如一杯水,百年底用数篇诗?寒泉不食使人恻,古井无波真我师。
”认为万事之操劳,只要有一杯茶水,足可驱除烦燥。
此泉不饮,必令人伤心。
夸张的手法,写来却是语意真切。
易实甫此后还作有《第六泉四绝句,后二首忆南皮师、义宁丈》。
第一首云:“太古云浆滴似珠,神功岂止涤膻腴。
军持汲后猿窥影,留待他时碧海枯。
”后二首回忆张之洞、陈宝箴与他结下的招隐泉缘,其中说:“四海一瓶休袖手,更持北斗酌天浆。
”希望今后更能酌泉不停,乃至想像要以北斗酌取天上的琼浆。
张之洞是晚清时唐宋派代表人物,易实甫尊其为师,在诗风上受其影响,但自成一家,与樊增祥共为中晚唐诗派代表。
易实甫因招隐泉与云雾茶而与张之洞、陈宝箴反复唱和,借酌泉品茶寓寄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
光绪十九年(1893)四月初,易顺鼎邀好友大诗家陈三立游庐山。
同行者二,范锺,字仲林,是陈三立姻亲范当世之弟;罗运崃,号达衡,曾官湖北知县。
是陈三立前妻罗孺人之弟。
四人乘外轮至九江,南行经东林寺,至通远转东北行,经星子归宗寺时游金轮峰下,观玉帘泉,在此酌泉烹茶。
“小僮相从颇解事,支炉煮瀑烹新茶”(易实甫《喷雪亭瀑》)。
512至栖贤谷。
陈三立感谢以猿鹤为友的易实甫盛意相邀,在此可以感悟灵境对胸襟的陶冶:“山中馨草木,灵境淑襟带。
”在此畅饮招隐泉,有诗云:“吾爱第六泉,幽洁有至味。
涓涓滴终古,道在隐而费。
区中迫烦酲,好持濯肠胃”(《琴志楼杂诗》)。
罗运崃有诗云:“初识人间第六泉,谁将杯水倚岩穿。
涓流一塞微秭穴,一勺长泓万古天”(《七月十三日至栖贤寺憩三峡桥》)。
四人以栖贤谷为中心,畅游附近景观。
早晨出门,寻幽访胜,傍晚回来,斗韵吟诗。
极游览之乐趣,获创作之丰收。
陈三立回忆当年有诗云:“朝游山染颜,暮返吟成幅。
挑灯斗奇句,绝叫声满屋”(《七月十三日至栖贤寺憩三峡桥》)。
因饮庐山云雾茶而用同一体裁即七古作诗,易实甫赋《云雾茶》诗云:匡山云雾窟沉沉,闻有六朝僧未死。
窟中产作云雾茶,灏气清英复无比。
托根高接南斗傍,坐令涧壑流芬芳。
三十六梯不可到,天风细细吹旗枪。
幽香似酒忘年岁,仙蝶飞来心已醉。
清 宜教虎豹守,窈冥若见龙蛇避。
鸿荒辟后留根 ,却是匡君手自栽。
高空日月增精髓,邃古冰霜成异胎。
斡旋元气仙人掌,斟酌灵浆众帝台。
蒙顶上清足相埒,宜供大祀陈天阶。
辛苦山僧摘盈瓮,手皲足茧人间送。
叶叶都含瀑水湿,枝枝尽带岚霞重。
种少应知造物悭,摘多莫使山灵痛。
螺春龙井徒芳腴,尚书道此清凉殊。
中泠精鉴赞皇李,双井佳题玉局苏。
袖里携将云雾去,欲倾江汉试跳珠。
从诗中可得知,庐山云雾茶产自高山云雾窟中,其幽香似酒,有虎豹相守,原是匡君所栽。
高空日月增加了茶的精髓,是远古冰霜凝成的异胎。
斡旋元气,斟酌灵浆。
足可与蒙顶茶、上清茶相比美,宜大祀以供天帝。
种得不多,来之不易,摘多了,连山灵都要责怪的。
此种茶,张之洞(张任过尚书一职)饮过了产于洞庭湖君山碧螺春、产于杭州西湖龙井茶,味觉芳腴,唯此茶清凉特别。
唐肃宗时给事中李栖筠品鉴过镇江西北的中冷泉,泡茶味尤佳。
苏东坡曾为黄庭坚送的修水县所产双井茶题诗。
吾辈宜携云雾茶远游,倾江汉之水冲泡。
此诗骈散相间,平仄转韵,跳荡起伏。
陈三立《云雾茶吟》云:君不见匡庐之曲数株云雾茶,岁岁五月始发芽。
皇古日月不到处,太阴所宅缠蛟蛇。
澹泊无名得至味,元液潜滋后土气。
露雨沐浴忘岁年,洞壑清虚极富贵。
山僧往采踝胫穿,猩犭吾啼号虎豹前。
殷勤赠我洗垢浊,瓢杓潇洒皆神仙。
更欲提携馈万里,一叶亲尝四海水。
物不疵厉寒暑平,营魂倘接灵峰起。
山中的云雾茶,因高寒而较他处生长期迟,迟至五月才开始发芽。
太阳月亮之光华照射不到它,靠的是泉液、后土淑气的滋养。
它也不求闻达,如处士澹泊隐居,潜心修炼,忘却年岁,成就其珍茗。
僧人采摘不易啊!连腿脚都踩伤了,还有虎豹伤害的危险。
而今僧人殷勤地赠送给我们品饮,让我辈洗去了尘垢。
一瓢一勺,饮如神仙般潇洒。
然后诗意又一转,我更希望能将此茶带走,馈赠万里之外的好友,用海内的名泉冲泡,喝了下去,必定不受外物的伤害,冬不觉寒,夏不觉热。
此诗较易实甫诗略短,一韵到底。
借助夸张而想象恢诡,跌宕踔厉,格调汪洋恣肆,可想见当年的意气风发。
名茶须有名人诗作为品题,方可相当,庐山云雾茶是幸运的。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