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阅读之段落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段落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段落的作用在做题时,我们常常会遇到问段落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我们一般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和回答:即结 构和内容两个方面。

一、 把握段落在文中结构中的作用段落在文章不同的位置主要是从结构上讲,它在文章不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往往是不同的, 一些规律可循,可从以下“六”看中入手:开头段:一看在文章开头是不是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二看是不是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 中间段:三看是不是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展成为必然;四看是不是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结尾段:五看是不是前后照应使结构严谨;六看是不是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

二、 把握段落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也就是内容上的作用)解答段落的作用题除了把握段落在文中的结构作用,还必须把握段落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以从以下入手:1、 看是不是渲染了气氛;2、 看是不是烘托了人物(或人物感情); 3、 看是不是点明中心;4、 看是不是对主题的升华。

三、 把握一些特殊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现代文段落的作用题有时是一些特殊的段落。

如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段落。

把握这种特殊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也可从以下“五”看入手:一看是不是交 待故事或人物活动背景;二看是不是构建某种意境,渲染气氛;三看是不是揭示人物心境或烘托人物的性格品 质;四看是不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五看是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

如人物描写的段落,作用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特征:如年龄、职务、经济等情况;刻画人物的性格、品质、 精神寺。

其实这些所谓的特殊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也都是围绕前文的 2、3点来解答的。

例1、静悄悄的昆仑山 王宗仁昆仑山下,部队营院一角的枯草丛中,亮亮地袒露看一个野兔窝。

额角上有块白印记的兔妈妈,带着三个 儿女旁若无人地生活着。

日出而起,日落而归。

炎阳爆燥的中午,它们到太阳晒不到的不冻泉边散步。

大雪扫 山的傍晚,它们躲开口喧闹到雪水河里爽饮。

偶尔也会看到老兔独自离开营院,随心所欲地走在通往荒原的山 径上,走走停停,停停又走走。

它是在默默体味着它们一家拥有一座山的快乐吗?在距离野兔那块自由天地的不远处,驻着一个汽车连队。

百十个兵在军号声中过着整齐划一的生活。

起床、早 操、出车、开会、熄灯。

兵和动物,相安无事。

时间在昆仑山静悄悄地流逝了半年。

这天,一只灰鸽子不知从何处突然飞到军营里。

它站在战士们当年搭地窝 子的残墙上,尾巴一撅一撅地急叫着,似乎在呼唤什么。

灰鸽子肯定是长途跋涉而来,要不它为什么灰头土脸 地显得那么疲惫? 一噢,它是没有地方栖身,无家可归呀!昆仑山从古至今树木不落根,鸟儿筑巢少依托。

一连好些天,每到傍晚,外出的灰鸽子就飞回军营,悄没声地站在残墙土过夜,光天赤身,风雨不避。

静静的 军营生活因为添了一只鸟儿而变得快乐,兵们自然也多了一份情趣。

但同时也让他们的心不安起来,无遮无掩 的墙头毕竟不是灰鸽子的久呆之地! 一天深夜,陡地飘落起大雪,次日清晨,兵们看到披着一身雪被的灰鸽子 变成一个雪桩,呆立不动,他们实在心疼却又不知如何使它温暖?兵们发现灰鸽子从残墙上消失,是在半个月后,那天清晨班长马安良早早起床,照例端着一小碗虫米,给灰鸽 子送到残墙下。

他惊喜万状地看到灰鸽子从兔窝里悠悠哉哉地走出来,抖抖翅膀飞上了墙头。

奇了,怪了!难但还是有这也可道昨晚它钻进兔窝过夜吗?细心的马班长,不声不响地观察了野兔与灰鸽子共栖一窝的和谐情形:兔们住在里端,灰鸽子栖身洞口。

兔的 满足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大度地让了步,又有了遮风挡寒的墙,何乐而不为!至于灰鸽子,能在走投无路时免 费得到一个家,这已是求之不得的了,即使做出点牺牲也心安理得。

兵们在紧张的军事化生活之余,绝对不会忘记住在军营一隅的伙伴。

早送它们出门,晚迎它们归家,还会时不 时地给它们送上一顿美味的晚餐。

军号照样喷亮,队伍照样整齐。

高原军营生活就这么简单, 没有额外的负担,只有平静的氛围。

静静的昆仑山, 静静的军营,静静的野免和灰鸽!这天清晨,我看见高天下,一对翅膀在晨曦中闪亮,那是兵的黎明在飞翔。

我祝愿: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 军营永远美下去! 1文章“静悄悄的昆仑山”的“静”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文章写部队营院一角的一窝野兔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引出对灰鸽有什么作用?3、文章结尾“我祝愿: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军营永远美下去! 心愿?4、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体现自然环境的静和氛围的平静、安宁。

2、 写野兔是为突出环境的安静,写灰鸽主要突出氛围的宁静、和谐,目的是为深化主题服务。

3、 收束全文,揭示中心。

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永远和谐、世界永远和平宁静的美好心愿。

4、 以小见大的方法。

问:文章结尾“我祝愿: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军营永远美下去! ”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结尾段落作用的理解把握能力,可采用整体感悟法,整体阅读全文后,明确最后一段与前文记叙的关系:前文的记叙是这段抒情的基础,本段的抒情是对前文内容的深化。

(参考答案:收 束全文,揭示中心。

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永远和谐、世界永远和平宁静的美好心愿。

)例2、拔掉那颗蛀牙秦素衣① 她恨全家人。

②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

姐姐比她漂亮。

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

后来,又 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

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 了!③ 姐姐不吭气。

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 ”结果挨了打。

④ 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

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 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

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 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

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

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

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 坚强到不会掉眼泪。

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 那就是她。

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

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 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 ⑥ 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

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

冬天还好,馒头不馊。

夏天,有时馒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对即可)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

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

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

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

整个县城又轰动了一一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

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

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

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

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

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11)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

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

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一一” 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

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

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

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

第二天, 又发呆。

她决定回国。

(12)是一刹那间决定的一一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

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

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

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一一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13)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

母亲哭着,抹着眼泪。

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14)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

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

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15)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字数在10字以内)地位尴尬,滋生仇恨T TT回报亲情收获快了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

(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3 )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第X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5 •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6.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1•“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

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意思接近即可)2•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意思接近即可);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意思接近即可)3• (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意思接近即可)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意思接近即可)(2 )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

(意思接近即可)(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意思接近即可)4•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

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意思接近即可)5•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

相关主题